新知快訊
|
2025/09/10
台灣 NDC3.0 草案座談會,永續交作業 三項不及格、兩項有進步空間
環境部於 2025 年 9 月 9 日召開「中華民國(臺灣)2035 年國家自定貢獻(NDC3.0)草案」座談會,會中說明草案重點並同步進行社會溝通與意見徵集。環境部重申我國在 2016 年與 2022 年曾提出 NDC1.0、NDC2.0,今年亦提出 2035 年溫室氣體淨排放相較 2005 年減量 38±2% 的新目標,並在草案中納入能源轉型、綠色金融、碳定價、以及「淨零永續綠生活」與「社區驅動」等要素。
民間團體對草案進行「NDC3.0 民間檢核」,採用國際檢核準則(例如聯合國與國際智庫常用的五大面向)評估結果顯示:在五大要素中,有三項被評為「不及格」,另外兩項被判定為「部分符合,但仍有進步空間」。該民間檢核結果與政府草案所提出的數字與敘述形成明顯對比。
三項不及格
- 與淨零路徑一致的減量目標 — 不符合:民間團體檢核指出,依據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使用 GCAM 模型)之整合性評估,若要與 2050 年淨零路徑相符,台灣 2035 年的減量目標應提升至 約 52%(相較政府草案提出之 2035 年減量 36–40% 或行政宣示的 38±2% 有顯著差距)。
- 關鍵部門的具體減量目標與策略 — 不符合:草案雖強調擴大再生能源裝置與「數位與綠色產業雙軸轉型」,但民間團體檢核指出缺乏針對 能源、運輸、工業(含高排碳製造業) 的具體量化路徑、能源效率提升目標,及其他化石燃料(非僅燃煤)汰除的明確規劃。
- 具有當責性的治理機制規劃 — 不符合:民間團體檢核認為現有的治理架構(例如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等諮詢性機制)尚不足以形成可追蹤、可問責的跨部會執行體系,草案未明確說明如何落實《氣候變遷因應法》所需的跨部會協調與問責機制。
另外兩項:部分符合
- 整體氣候政策可信度與一致性 — 部分符合:草案提出「臺灣總體減碳行動計畫」與數項旗艦計畫,但在化石燃料補貼汰除、海外油氣投資減量與 2035 年碳定價(price signal)等方面,仍未提出完整具體的政策或時間表,故被評為「部分符合」。
- 公正轉型 — 部分符合:草案包含「淨零排放公正轉型勞動議題框架性指引」與處境不利族群支持措施等文字性安排,但民間團體檢核指出缺乏具體的社會經濟影響評估與制度化回應,因此僅列為「部分符合」。
此外,民間團體與媒體報導也特別指出數項事實性差異或需說明事項,例如政府與民間在 2035 減量數字上的對應方式(草案與行政宣示的數值範圍)與模型假設之間存在落差;以及草案在碳定價(carbon pricing)與製程脫煤(industrial decarbonization)上的具體安排尚未明確。相關討論在座談會與民間記者會中成為當日焦點。
結語NDC3.0 是台灣未來十年氣候政策的重要宣示,也是向國際說明台灣氣候責任與投資吸引力的機會。雖然民間團體指出有三項不及格、兩項仍需加強,但草案在納入公民參與、性別與兒少等社會面向,以及推動能源與產業轉型的整體方向上已有明顯進展。接下來的社會對話與意見整合,將決定這份宣示能否更有說服力地轉為可追蹤、可檢驗的政策成效;期待各界與我們、與政府共同持續關注與參與,使 NDC3.0 在對外溝通與國內治理兩端都發揮實質作用,持續朝永續邁進。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