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新知Banner
永續資訊
|
2025/10/03
範疇4 (Scope 4)是什麼? 又跟範疇123差別在哪?

一、前言

氣候變遷已成為當今全球最嚴峻的挑戰,極端氣候事件頻繁發生,不僅對環境生態造成衝擊,也直接影響企業營運的韌性與永續性。在這個背景下碳盤查被視為企業邁向淨零轉型的第一步,因為唯有量化自身的溫室氣體排放,才能制定具體而可衡量的減碳策略。而近年來國際間普遍以 範疇1(Scope 1)、範疇2(Scope 2) 與 範疇3(Scope 3) 作為盤查核心,幫助企業掌握營運過程、能源使用與價值鏈上下游所產生的碳排放。

這三大範疇主要著重於「責任盤查」,也就是揭露企業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當企業積極投入研發創新、提供低碳產品或服務時,這些「正面減碳貢獻」卻往往無法透過既有的盤查架構完整呈現。舉例來說,視訊會議系統能取代高碳排的國際出差,電動車能避免傳統燃油車的尾氣排放,智慧能源管理系統能提升用能效率並減少電力消耗。這些創新解決方案在實際減碳中扮演關鍵角色,但若僅以範疇1~3衡量,企業的努力可能被低估甚至忽視。

因此範疇4 (Scope 4)(避免排放,Avoided Emissions) 的概念逐漸受到關注。它並非用來取代現有的盤查範疇,而是作為補充框架,幫助企業展現產品與服務在使用階段所帶來的潛在減碳效益。範疇4 (Scope 4) 的討論,不僅回應了投資人與利害關係人對透明揭露的期待,也呼應了全球永續金融、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ment)對「實質減碳效益」的重視。隨著更多產業開始自願揭露相關資訊,範疇4 (Scope 4) 已逐漸成為企業在國際舞台上展現永續競爭力的關鍵工具。


二、範疇1、2、3 與 範疇4 的差異

在碳盤查的體系中,國際上普遍採用的 範疇1、範疇 2 與 範疇 3,已成為企業揭露溫室氣體排放的基本架構。這三大範疇彼此銜接,從企業內部運作到外部價值鏈,構成一個完整的責任盤查網絡。

首先範疇1 (直接排放)  是指企業在自有或受控設施中所產生的排放,例如工廠鍋爐燃燒天然氣所釋放的二氧化碳、公司車輛行駛所造成的油耗排放。這類排放發生地點與企業緊密相連,因此最容易被識別與管控。

其次範疇2 (能源間接排放) 則涵蓋企業因購買能源(如電力、熱能、蒸氣)而間接造成的排放。雖然這些排放實際上發生在發電廠或能源供應端,但由於是因企業的能源需求所觸發,因此被視為企業需要揭露的排放責任之一。許多企業的減碳策略,例如採購再生能源或參與綠電憑證,主要就是針對 Scope 2 展開。

再者範疇3 (其他間接排放) 涵蓋範圍最廣,包含從上游供應商的原物料開採、運輸過程的物流排放,到產品使用階段的能耗,以及最終廢棄或回收處理的碳排放。這部分通常佔企業總碳排放量的 70% 以上,是盤查中最具挑戰性、同時也是最具透明度需求的部分。由於範圍龐大,企業往往需要依賴供應鏈合作、產業平均數據或第三方數據庫來進行估算。

然而即使 範疇1~3 已經相對成熟,仍存在一項結構性缺口:它們僅能揭露企業「帶來多少排放」,卻無法量化企業「幫助社會減少多少排放」。這正是 範疇4 (避免排放,Avoided Emissions) 的切入點。範疇4 不以企業自身責任為出發點,而是著重在產品、服務或技術應用所創造的「正面減碳效益」。

舉例來說視訊會議軟體能取代跨國商務出差,間接避免航空運輸所帶來的大量碳排放;電動車能以電力驅動,取代燃油車每日行駛所釋放的廢氣;再生能源技術(如太陽能板或風力發電機)則能直接替代高碳的燃煤發電,帶來長期且顯著的排放減量。這些效益並不屬於企業「責任歸屬」的範圍,但若未加以揭露,就無法完整呈現企業對全球減碳進程的實質貢獻。

因此我們可以將兩者做一個概念上的劃分:範疇 1~3 屬於「責任盤查」——聚焦在企業應承擔的排放責任;範疇 4 則屬於「正面貢獻」——凸顯企業創新方案所帶來的避免排放或減少排放。 對投資人、政策制定者與利害關係人而言,這樣的區別十分重要,因為它不僅讓外界了解企業的排放風險,也能評估其在永續轉型與氣候創新中的積極角色。換言之,Scope 4 的存在,正好補足了傳統碳盤查架構無法量化的「減碳潛力」,讓企業永續價值能被更全面地認知與評估。



Source: ESG Professionals Network

三、範疇 4 的起源與發展

範疇 4 與範疇1~3不同,他不是GHG Protocol定義的,而是另外一個組織定義的,所以範疇4目前不是國際正式標準的一部分,而是一些學界與智庫提出的延伸概念,但的概念並不是憑空產生,而是隨著碳管理與企業永續發展討論的深化逐步演化而來。

最早在 2013 年,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WRI) 就在其《GHG Protocol》(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的相關研究報告中首次提出「避免排放(Avoided Emissions)」的概念。當時,WRI 指出傳統的 範疇 1、2、3 雖然能有效衡量企業的排放責任,但卻忽略了部分企業透過產品與服務在使用階段所帶來的「間接減碳效益」,例如資訊通信科技(ICT)產業的數位解決方案、能源管理系統或交通運輸的替代能源技術。這個觀點奠定了後來 範疇 4 討論的雛形。

儘管 WRI 的倡議引發學界與部分智庫的關注,範疇 4 並未立即被納入國際正式標準。其原因在於,避免排放的計算牽涉到對「替代情境」的假設:如果沒有使用某項產品,消費者是否真的會採取碳排更高的方案?不同企業或產業對此可能採用不同的方法,導致結果缺乏可比性。即便如此仍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機構與政策平台開始探索 範疇 4 的可行性,包括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 在內的國際組織,也陸續將其納入低碳轉型的討論架構。

到了 2019 年,WRI 再度針對「避免排放」提出更具體的計算與揭露框架,嘗試回答如何在避免漂綠的前提下,科學化地評估企業的正面減碳貢獻。該框架強調範疇 4 不應與 範疇 1–3 相抵或相加,而應獨立揭露,避免誤導外界認為企業的淨零目標已自動涵蓋此部分。這項更新使得 範疇 4 的操作性逐步提升,也讓越來越多企業願意嘗試在 ESG 或永續報告中揭露相關資訊。

此後範疇 4 的應用逐漸擴散至各大產業。科技業 率先展開行動,特別是 Google、Microsoft、Ericsson 等 ICT 巨頭,在永續報告中揭露其數位產品與雲端服務如何幫助客戶降低能源使用與碳排放;能源業汽車業 也不落人後,電動車與再生能源企業紛紛將「替代傳統高碳產品」的減碳效益納入報告;建築產業 則開始透過綠色建材與智慧設計方案,展現長期運行階段的減碳貢獻。

雖然至今因為範疇4的爭議,僅少數企業會直接在報告書使用範疇4的詞彙,但都會使用避免排放(Avoided Emissions 或相似的詞彙來表示) ,因此即使範疇 4 目前仍未被納入如《巴黎協定》或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的正式架構,但它已經在學界與產業界形成一股潮流,特別是隨著 ESG 投資與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ment)的興起,投資人越來越重視企業是否真正創造了「正面氣候影響」。範疇 4 因此成為企業自願揭露的重要內容之一,不僅幫助強化品牌形象,也使得企業在面對永續金融市場時更具說服力。

總體來看範疇 4 雖然仍處於發展與爭議並存的階段,但其從 2013 年提出至今,已逐漸從理論討論走向實務應用。它的演進歷程,展現了全球在氣候治理中從「責任歸屬」逐步擴展至「正面影響」的思維轉變,並為未來的國際標準奠定基礎。



四、範疇 4 的應用與產業實例

範疇 4 的核心價值在於揭示企業產品或服務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正面貢獻」,而這種貢獻往往不會直接反映在傳統的 範疇 1、2、3 盤查中,因此不同產業對其應用方式各具特色,也展現出高度的創新潛力。

科技業與數位服務領域,範疇 4 的應用最為直觀。例如,企業提供的視訊會議軟體能取代傳統面對面商務出差,從而避免航空及地面交通所帶來的大量碳排放。大型雲端服務供應商如 Google 和 Microsoft,也開始在其 ESG 報告中揭露透過資料中心優化、雲端運算與節能架構,幫助用戶降低能源消耗與碳排的數據。除此之外,智慧能源管理系統、遠端辦公平台、數位化協作工具等產品,都可計算出其對使用者的「避免排放效益」,這類案例清楚顯示 範疇 4 對 ICT 產業的重要性。

交通運輸與汽車產業,範疇 4 的應用則與替代能源技術密切相關。電動車(EV)取代傳統燃油車,不僅直接減少燃油消耗的碳排,還能透過整合再生能源充電進一步提升減碳效果。智慧物流公司則透過車隊調度與節能輪胎技術,降低整體運輸過程的碳足跡。Tesla、Schneider Electric 等企業已在永續報告中揭露其產品對減少傳統排放的貢獻數據,為 範疇 4 在交通領域提供了清晰範例。

再生能源產業也是 範疇 4 的重要應用場景。太陽能光伏板、風力發電設備或小型分散式能源系統的部署,直接替代高碳火力發電所產生的排放。這些設備在運行過程中雖不產生直接排放,但透過替代傳統能源,實現了長期的「避免排放」,尤其在能源密集型產業及工業用電場景中,這種貢獻尤為顯著。美國加州能源公司 PG&E(Pacific Gas and Electric)即曾在年度報告中量化太陽能與風電對避免排放的貢獻,幫助投資人理解其環境效益。

建築與城市基礎設施領域,範疇 4 的應用主要集中在節能建材、智慧建築與綠色設計方案。例如,高效能隔熱材料、低碳水泥及節能 HVAC 系統,可在建築使用階段顯著降低能源消耗與溫室氣體排放;綠色建築認證(如 LEED 或 BREEAM)也常將這種「使用階段減碳效益」作為評估指標。工程與建築管理軟體公司 Aveva 透過數位化建模與能源管理工具,幫助建築專案在設計階段就預測並降低碳排,屬於 範疇 4 的典型案例。

總結而言範疇 4 的應用跨越多個產業,不論是數位科技、交通運輸、再生能源或綠色建築,其共通特點是:通過產品或服務在使用階段產生的「避免排放效益」,為企業創造額外的永續價值。這不僅能讓企業在 ESG 報告中凸顯創新能力,也有助於投資人、客戶及政策制定者理解企業對淨零轉型的實質貢獻。隨著全球對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ment)及氣候行動透明度的重視,範疇 4 正逐步從概念走向實務,成為企業綠色轉型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五、挑戰與爭議

雖然 範疇 4 為企業提供了量化正向減碳效益的新工具,但在實務推動過程中仍面臨多重挑戰與爭議。首先,缺乏統一標準是最顯著的問題。由於 範疇 4 尚未被納入國際正式碳盤查標準,各企業通常依據自身產品特性、行業特徵或內部計算假設來自訂評估方法。這種高度自訂性雖有利於反映企業特定貢獻,但也導致不同企業間的數據難以直接比較,增加投資人、消費者以及監管機構對其可信度的疑慮。舉例而言,兩家科技公司都提供雲端服務,但一家公司將使用者節能效益納入 範疇,另一家公司則未考慮替代產品的碳排放差異,兩者報告的「減碳貢獻」就無法直接對比。

其次避免漂綠(Greenwashing)的風險不可忽視。範疇 4 的核心是計算產品或服務在使用過程中避免的排放,但若企業過度強調避免排放而忽略自家 範疇 1-3 排放則容易產生誤導。部分企業可能將理論上的減排潛力過度放大,以提升 ESG 評價或市場形象,卻無法真正反映實際環境效益。因此在揭露 範疇 4 時,企業必須遵循透明原則,清楚說明假設條件、計算邊界與不確定性,避免投資人或消費者對企業減碳績效產生錯誤認知。

第三,計算本身的困難度也是一大挑戰。範疇 4 需要同時掌握自家產品或服務的運行特性,並對比其替代方案可能造成的碳排放差異。這要求企業不僅要有精準的內部數據,也需收集替代產品、行業平均或外部市場的碳足跡資料,並進行嚴謹的假設設定與模型建構。例如,評估電動車的 範疇 4 排放避免量,必須考慮燃油車的平均碳排放、使用者行駛里程、電力來源碳強度等多重變數,數據複雜且存在不確定性。

最後範疇 4 的 標準制定仍在進行中,這也為企業揭露帶來不確定性。雖然 WRI 等智庫提供了計算框架,但缺乏強制性要求,使得企業在採用 範疇 4 評估時需自我判斷範疇、假設與邊界,增加內部稽核及外部審核的複雜性。這種標準的不確定性,可能限制部分企業積極採用 範疇 4,也增加監管機構與投資人對數據可靠性的疑。

綜合來看,也因為範疇4的總總爭議,雖然多數對於減排有益的產業樂於使用範疇4,甚至花很大的篇幅在介紹範疇4的概念與成果,但卻不會使用範疇4的這個詞,而是用Avoided Emissions 或相似的詞彙來表示,但相關概念其實已經被廣泛的使用了,只差國際組織給他一個正名而已。總的來說範疇4 仍具有極高的潛力,成為企業完整呈現減碳策略與創新價值的重要工具。



六、結論

隨著全球對氣候變遷議題的關注升溫,以及 ESG 投資需求持續增長,範疇4作為企業正向減碳效益的量化工具,正逐漸受到矚目。傳統的範疇1-3主要聚焦於企業自身與價值鏈的排放責任,但僅止於此已不足以完整呈現企業在淨零轉型中的角色。範疇4則提供了額外的量化視角,顯示企業如何透過產品、服務或技術創新,在自身價值鏈之外實際減少或避免溫室氣體排放,進一步提升投資人、客戶及社會大眾對企業減碳承諾的信心。

雖然範疇4尚未被納入國際正式標準,但其理念已逐步受到國際組織與永續報告平台的重視。WRI、WEF 及相關倡議均強調應獨立揭露避免排放(Avoided Emissions),避免與範疇1-3混淆。這顯示未來有可能形成統一的補充指引,使範疇4成為企業淨零策略不可或缺的一環。對研發導向型企業或創新產業而言,範疇4更能成為重要的策略指標,用來評估不同產品或技術方案的長期減碳效益。

在產業應用上,範疇4的潛力同樣值得期待。智慧能源管理系統能幫助用戶降低能源需求;電動車與智慧物流取代傳統燃油交通方式,顯著減少碳排放;再生能源則能長期替代火力發電,避免大量溫室氣體排放。這些案例說明,範疇4不僅能補足責任排放的不足,也能彰顯企業在創新與氣候行動上的戰略價值。

對企業而言,建議策略上分階段進行。首先確保範疇1-3盤查完整且透明,建立可靠的碳排放資料基礎;其次再揭露範疇4,並清楚說明計算方法與假設,以避免誤導或漂綠風險。透過此方式,企業不僅能展示減碳成效,也能凸顯技術創新與產品解決方案的長期價值。

總體而言範疇4雖非正式標準,但已成為全球減碳與投資者溝通的重要話題。隨著透明、可靠、可比較的減碳數據需求持續提升,範疇4有望從自願揭露工具,逐漸發展為廣泛接受的國際補充框架。未來它將可能成為評估企業是否真正推動淨零轉型的重要指標,並幫助企業展現完整的減碳貢獻與永續承諾。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