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新知Banner
永續資訊
|
2025/08/15
蜜蜂消失的真正原因:瓦蟎、病毒與人類活動

前言:授粉無法被任何機器取代


在機械化與自動化快速進展的今天,人類的許多活動已能由機器取代,但至今唯有「授粉」這個事情至今仍無法被任何科技完全取代。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估計,全球約 75% 的糧食作物在不同程度上依賴動物授粉,而蜜蜂是其中最重要的授粉者之一。牠們的工作看似平凡,卻支撐了全球糧食供應鏈與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


然而,近十多年來,全球各地相繼傳出蜂群大量死亡的消息,特別是美國與歐洲的商業養蜂業,更頻繁地面臨高死亡率的「蜂群崩壞症候群」(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CCD)。蜂群減少不僅意味著蜂蜜產量下降,更直接衝擊果樹、蔬菜、油料作物等經濟農作物的授粉率,進而影響糧食供應與價格波動。當蜜蜂數量持續下滑,人類的飲食結構、農業經濟甚至整個生態平衡都將面臨挑戰。


本文將根據最新研究,分析全球蜂群死亡的核心原因,並比較美國與亞洲的不同情況,探討在 ESG 永續框架下,如何制定有效的保護策略。



一、美國史上最嚴重死蜂潮:瓦蟎抗藥性引爆危機

根據 Project Apis m. 的調查,美國在 2024 年至 2025 年初出現了史上最嚴重的蜜蜂死亡事件,商業養蜂業平均損失達 62%,相當於 約 160 萬個蜂群消失。這樣的規模不僅遠高於美國歷年的平均死亡率(約 30% 左右),更是對糧食安全的重大警訊,因為蜂群減少會直接影響農作物的授粉效率與產量。

瓦蟎(Varroa destructor)原本是寄生於亞洲的東方蜜蜂(Apis cerana)身上,與宿主長期共同演化,因此東方蜜蜂在行為與生理上具備抑制瓦蟎繁殖的機制。然而在 20 世紀後期,瓦蟎透過蜂群與商業養蜂的跨國移動傳播至歐洲與美洲,並轉移到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身上。西方蜜蜂從未與瓦蟎共存過,缺乏任何防禦行為與遺傳抗性,一旦感染便極易失控,短短幾年內就可能導致整群崩潰,而西方國家最初都用藥品來解決這個問題,直到瓦蟎出現抗藥性之後,災害就一發不可收拾。

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ARS)的研究指出,2025 年這場危機的關鍵之一,是瓦蟎對主要殺蟎藥物 amitraz 已出現廣泛抗藥性,導致藥物幾乎無法有效控制蟎害。瓦蟎本身不僅吸食蜜蜂血淋巴,削弱免疫力,還會攜帶並傳播多種致命病毒,包括翅膀畸形病毒(DWV)、急性蜂麻痺病毒(ABPV)等。一旦瓦蟎數量失控,病毒便能在蜂群中迅速擴散,造成勞動蜂大量減少。此外,單一作物農業模式造成的營養缺失、新煙鹼類等農藥對蜜蜂神經系統的影響,以及氣候變遷導致的花期改變,也都成為壓垮蜂群的其他因素。多重壓力的疊加,使 2025 年的蜜蜂死亡潮成為美國史上前所未見的重大生態事件。



二、亞洲蜂群死亡的情況與差異

與美國及歐洲相比,亞洲的蜂群大量死亡事件雖然也時有發生,但數量跟規模明顯比較少,這背後原因和影響程度存在顯著差異。亞洲許多地區養殖的主要品種是 東方蜜蜂(Apis cerana),牠們與瓦蟎(Varroa destructor)長期共同演化,擁有較強的防禦行為,例如東方蜜蜂會主動梳理寄生蟎、清除受感染的幼蟲,以及較短的封蓋期,能限制瓦蟎在工蜂巢房中的繁殖。因此,瓦蟎在東方蜜蜂群中的數量通常被抑制在低水準,不會像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那樣迅速失控並引發全群崩潰。然而,這並不代表亞洲蜜蜂免疫於瓦蟎的影響,因為在許多第 ' 或商業化蜜廠引進西方蜜蜂養殖的地區(如中國部分省份、日本、韓國),一旦瓦蟎入侵,同樣會造成類似歐美的高死亡率。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抵抗瓦蟎佔優勢的東方蜜蜂,蜂群死亡的主要推手往往來自 病毒、農藥與氣候異常,尤其是病毒,東方蜜蜂受到病毒影響的類型反而比西方蜂蜜還多。例如台灣與東南亞地區的調查顯示,黑色女王細胞病毒(BQCV)、袋子幼蟲病病毒(SBV)以及翅膀畸形病毒(DWV)在蜂群中有高感染率,尤其在冬季時感染比例甚至超過九成;當氣候異常導致花源減少或農藥使用過量時,病毒更容易爆發並削弱蜂群。此外,亞洲農業雖然作物種類較多樣化,但在部分高經濟作物區域仍存在單一作物高密度種植,這種情況會在花期結束後讓蜜蜂短期內缺乏食物來源,加重壓力。

下表總結了歐美與亞洲蜂群死亡的主要差異,突顯出環境與蜂種在危機成因上的不同:


區域

主要養蜂品種

主因

輔因

美國/歐洲

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瓦蟎 + 病毒(DWV、ABPV)

農藥、新煙鹼類、單一作物、氣候異常

亞洲(東方蜜蜂為主)

東方蜜蜂(Apis cerana)

病毒(SBV、BQCV、DWV)

農藥、氣候異常、花源不足

亞洲(西方蜜蜂養殖)

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瓦蟎 + 病毒

農藥、單一作物、氣候異常

這種差異意味著,亞洲的養蜂策略需要更多針對病毒防控與農藥管理的措施,而非單純複製歐美以防止瓦蟎為核心的防治模式。



三、東方蜜蜂 vs 西方蜜蜂:演化優勢與商業兩難

東方蜜蜂(Apis cerana)與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雖然同屬蜜蜂家族,但在演化路徑與生態適應上有明顯差異。東方蜜蜂在亞洲分布已達數百萬年,與瓦蟎長期共存並形成耐受性,擁有多項天然防禦機制,包括 梳理與清巢行為(能咬傷或移除寄生蟎)、封蓋期短(減少瓦蟎繁殖時間)、以及傾向將瓦蟎集中在雄蜂巢房內(降低對工蜂族群的衝擊)。這些行為讓東方蜜蜂能在沒有化學防治的情況下,將瓦蟎密度維持在不致命的水平。然而,這些「野生本能」也伴隨商業養蜂上的限制——東方蜜蜂性情警覺,防衛性較強,容易在環境壓力下遷移,蜂群規模小,單群勞動蜂數量與採蜜量均低於西方蜜蜂。

相比之下,西方蜜蜂原產於歐洲、非洲和中東,直到近百年才接觸到瓦蟎,因此缺乏演化上的防禦基因與行為。一旦遭瓦蟎入侵,繁殖幾乎不受限制,數年內就能造成蜂群崩潰。然而,西方蜜蜂在商業化養蜂上的優勢極為明顯:牠們性情溫順、蜂群規模大、採蜜量高,且對各種作物的授粉效率普遍優於東方蜜蜂,也因此在亞洲你很常聽到蜜蜂攻擊人類的事件,可是在國外卻很少聽到,反而還會看到電影裡,各戶農家都會自己養蜂的特殊奇景。

根據多國的產量數據,西方蜜蜂的單群年產蜜量通常為東方蜜蜂的 3–4 倍,在管理良好的情況下甚至可達 100 公斤以上,而東方蜜蜂一般僅有 10–30 公斤左右,也就是說西方蜜蜂及死使了60%,產量也比東方蜜蜂只損失15%來的高,導致西方蜜蜂更適合規模化與商業化。


特性

東方蜜蜂(Apis cerana)

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抗瓦蟎能力

高(演化耐受性)

低(需人工防治)

年產蜜量

10–30 公斤

40–100+ 公斤

防衛性

高,易遷移

溫順,適合密集養殖

採集範圍

偏好多樣小花源

幾乎所有蜜源植物

管理便利性

主要分布

亞洲

全球


全球商業養蜂業者傾向選擇西方蜜蜂,正是因為產量與管理效率對經濟收益至關重要,即使代價是必須依賴藥物與人工手段防治瓦蟎。這種選擇在短期內提高了經濟效益,但也讓蜂群對病蟲害與環境變化的抵抗力更為脆弱。




四、蜂群死亡的多重原因

科學研究顯示,全球蜂群的減少並非單一病蟲害所致,而是多種壓力長期疊加的結果。在這個多重壓力模型中,瓦蟎與病毒的交互作用往往是首個引爆點。瓦蟎不僅直接吸食蜜蜂血淋巴,削弱免疫力,還會攜帶並高效傳播翅膀畸形病毒(DWV)、急性蜂麻痺病毒(ABPV)等病原,使感染在整個蜂群中快速擴散。感染病毒的蜜蜂壽命縮短、飛行能力下降、採集效率降低,最終導致蜂群勞動力不足。

農藥暴露是另一大壓力來源,尤其是新煙鹼類殺蟲劑,會影響蜜蜂的神經系統,干擾其導航與學習能力。當蜜蜂因農藥中毒而迷失方向或體力衰退,便無法回到蜂巢,進一步削弱蜂群規模。此外,農藥與瓦蟎相關病毒之間可能存在協同作用——中毒後免疫力下降,使蜜蜂更容易被病毒侵襲。

農業模式的改變也在加劇壓力。大規模單一作物農業雖然提升了短期生產效率,但造成花源集中於短暫的花期,一旦花期結束,蜜蜂便缺乏多樣且持續的食物來源,導致營養不良。營養不足的蜂群更難抵禦瓦蟎與病毒的威脅。

最後是氣候異常(如暖冬、極端降雨或乾旱)會打亂植物的開花節奏與花粉品質,使蜜蜂在關鍵季節無法獲得充足食物。極端天氣還會減少蜜蜂外出採集的時間,加劇糧源壓力。

綜合來看,蜂群的健康是一個脆弱的生態平衡系統——瓦蟎與病毒是核心威脅,農藥、單一作物農業與氣候變遷則是放大這些威脅的催化劑。一旦多種壓力同時出現,蜂群便可能在短時間內崩潰,形成大規模的「蜜蜂死亡潮」。



五、ESG 視角下的永續方案

在 ESG(環境、社會、治理)的框架下,蜜蜂保護已不只是養蜂產業的專業議題,更是糧食安全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一環。要降低蜂群死亡率,需從防治策略、農業轉型與政策支持多管齊下,建立長期可持續的授粉體系。

1. 強化科學防治與研發
防治瓦蟎不能僅依賴化學藥物,否則容易重演抗藥性危機。必須結合物理方法(如割除雄蜂巢房、熱處理)、生物防治(使用昆蟲致病真菌)、選育具「瓦蟎敏感衛生行為」的抗蟎蜂種,以及新興的 RNA 干擾技術。這些方法雖各有成本與技術門檻,但能減少對化學藥劑的依賴,降低蜂產品農藥殘留的風險。

2. 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蜜蜂健康與農業模式息息相關。推動多樣化作物輪作、增加野花帶(wildflower strips)、保留生態廊道等措施,可為蜜蜂提供全年穩定的花源與棲地,減少單一作物農業造成的營養壓力。同時,農藥管理需嚴格落實,包括限制高毒性農藥的使用時機與劑量,並推廣替代防治方案,降低對授粉昆蟲的副作用。

3. 政策與產業責任
政府可透過補助與技術培訓,支持蜂農導入永續防治技術;對於提供授粉服務的商業蜂農,應制定標準化健康檢測與移動作業規範,防止跨地區傳播病蟲害。同時,食品與農業企業可將「授粉者保護」納入 ESG 報告與供應鏈管理,例如與蜂農合作建立生態友善農田,或投資防治技術研發。

4. 公眾參與與教育
消費者選擇支持經過永續認證的蜂蜜與農產品,不僅有助於推動市場改革,也能透過需求端壓力促使產業改善。學校與社區的環境教育則可培養下一代對授粉生態的重視,形成更廣泛的社會共識。

從 ESG 的角度看,保護蜜蜂就是保護整個授粉網絡與糧食系統。當企業、政府、科研與公眾共同參與,才能建立一個對蜜蜂與人類都更安全的永續未來。



六、結語:與蜜蜂共存的未來

蜜蜂的健康,不只是養蜂產業的生計問題,更是全球糧食安全與生態穩定的基石。在自動化與機械化高度發展的今天,許多生產環節都能被科技替代,但授粉這項生態服務至今仍依賴蜜蜂等天然授粉者完成。一旦蜂群數量持續下降,糧食產量與多樣性將面臨不可逆的衝擊,影響的不僅是農業經濟,更延伸至整個人類社會的食物安全與生態平衡。

從美國 2025 年 62% 的蜂群死亡,到亞洲不同的病毒與農藥威脅,案例已經清楚告訴我們:蜂群減少的原因是多重且複雜的。瓦蟎、病毒、農藥、單一作物農業與氣候變遷相互疊加,使蜂群健康變得脆弱而不穩定。不同地區雖有不同主因,但共同之處在於,這是人類活動與生態壓力交織下的產物。

未來的道路,必須是跨領域的合作:政府制定支持與規範、科研提供技術解方、企業承擔供應鏈責任、公眾改變消費選擇。唯有如此,我們才能保護這些看似渺小、卻支撐著全球糧食系統的授粉者,確保人類與蜜蜂能在同一個健康且有韌性的生態網絡中長久共存。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