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新知Banner
永續資訊
|
2025/08/25
台灣稀土回收的戰略價值:在中美貿易戰與AI時代下的新契機
一、引言:稀土—隱形卻決定性的戰略金屬

稀土金屬(Rare Earth Elements, REEs)雖然名稱中有「稀」,但其實地殼含量並不低,甚至比金、鉑更為普遍。然而,它們往往以微量、分散的形式存在於各種礦物之中,提煉與分離極為困難,這也是稀土金屬成為戰略資源的主因。

這 17 種元素(元素週期表第 57 至 71 號,以及鈧、釔)廣泛應用於現代科技:

  • AI 與雲端伺服器:稀土磁材支撐高速運算伺服器。

  • 電動車與再生能源:釹鐵硼(NdFeB)永磁體是電動車馬達與風力發電機的核心。

  • 半導體與精密工業:螢光粉、拋光劑、特殊合金必須依賴稀土。

  • 國防科技:飛彈導引系統、雷達、潛艦動力等皆高度仰賴稀土。

在此背景下,稀土不僅是工業原料,更是國際政治與經濟的「戰略籌碼」。中美貿易戰、俄烏戰爭與能源轉型浪潮,使得稀土供應安全成為各國必須正視的核心議題。




二、國際格局:中國壟斷與美歐的困境

長期以來,中國掌握了稀土產業鏈的「上游至中游」環節,包括 開採、分離與精煉,全球市佔率一度超過 80%。這使得中國在中美科技戰中擁有強大的「資源武器」。

以下表格彙整了 2023–2024 年主要國家稀土礦產量與儲量:

國家

2023 年產量 (噸)

2024 年產量 (噸)

儲量 (噸)

中國

255,000

270,000

44,000,000

美國

41,600

45,000

1,900,000

緬甸

43,000

31,000

澳洲

16,000

13,000

5,700,000

印度

2,900

2,900

6,900,000

俄羅斯

2,500

2,500

3,800,000

泰國

3,600

13,000

4,500

其他國家合計

11,400

13,600

全球總計

376,000

390,000

>90,000,000

數據觀察:

  1. 中國仍居絕對領導:2024 年產量佔全球近 70%,儲量更高達 4,400 萬噸。

  2. 美國與澳洲有限支撐:雖有產能與儲量,但精煉能力不足,依賴中國技術。

  3. 新興供應國分散:緬甸、泰國、印度雖有產出,但規模小且政治風險高。


中美對抗下的稀土牌

  • 中國策略:將鎢、稀土列入出口管制清單,視情勢調控出口,形成科技戰的戰略槓桿。

  • 美國困境:近 20–30 年忽視稀土產業,人才與技術集中在中國,如今欲重啟產業鏈,需要龐大時間與資金投入。

  • 歐盟行動:2023 年通過《關鍵原物料法案》,規範到 2030 年至少 25% 稀土來自回收40% 來自加工,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

這顯示,稀土已從「產業議題」躍升為「地緣政治武器」,各國都在積極尋求替代方案。



三、台灣現況與挑戰

1. 沒有礦產的島嶼,卻不能缺席的戰略角色

台灣地質條件限制,沒有稀土與鎢的上游礦產資源,天然條件無法與中國、澳洲、美國相比。然而,台灣作為全球 半導體、精密製造、電子產品供應鏈核心,對稀土金屬需求龐大,特別是在:

  • 晶圓拋光與蝕刻(氧化釔、氧化鑭等稀土化合物)
  • 高階半導體設備與封裝(稀土磁材與化學材料)
  • 消費電子與伺服器(稀土螢光粉與馬達磁鐵)

這意味著台灣雖無上游,但在中下游高科技應用上,與稀土高度綁定。一旦國際供應受阻,台灣科技產業將直接受衝擊。


2. 城市礦山:台灣的「隱形礦藏」

由於沒有自然礦產,台灣逐漸發展出「城市礦山」的模式。

  • 廢 3C 與電子垃圾:報廢的硬碟、iPad、手機、日光燈管,都含有可再利用的稀土。
  • 工業製程下腳料:如半導體與精密加工產業產生的廢粉、廢酸液中,富含稀土與鎢元素。

據估算,台灣每年電子垃圾超過 6,000 萬噸,其中蘊含大量貴金屬與稀土元素,價值甚至可與傳統礦藏相提並論。如果能掌握提煉與純化技術,這些「廢料」就是台灣的新戰略資源。


3. 政策推動與國家戰略

環境部在 2025 年 4 月成立 「關鍵及戰略資源國家隊」,將鎢、稀土等納入戰略金屬範疇,提出「回收、留置國內再利用」的原則。

  • 意義:將回收產業從單純的環保工程,提升為國家戰略資源。
  • 效果:讓台灣不再只是進口依賴,也能在危機時刻發揮「緩衝器」作用。


4. 制度挑戰與矛盾

然而,台灣現行制度仍有顯著缺口:

挑戰面向

現況描述

影響

廢棄物法規

禁止進口電子廢棄物

無法承接國際大廠(如蘋果)跨國回收需求

產業規模

多為中小企業,缺乏國際級量能

技術成果難以放大規模、商品化進度慢

上游依賴

原料仍仰賴進口,中下游供應鏈被動

一旦中國出口受限,風險立刻傳導

投資不足

回收利潤低於黃金等貴金屬

私部門投資意願不足,需政策誘因

因此,台灣雖然技術潛力亮眼,但要真正成為「稀土戰略安全網」,仍需 法規鬆綁、資金挹注、產業聚合 三管齊下。



四、台灣技術突破與企業案例

台灣雖然缺乏天然稀土礦藏,但憑藉創新技術與「城市礦山」模式,透過資源回收逐漸在國際供應鏈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主要可行因素就是台灣鄉比國外的超高的資源回收率,才有辦法把廢物變黃金,並發展相關的技術。以下四個案例,展現出台灣在稀土、鎢等戰略金屬回收的突破:


1. 聯友金屬(Lian You Metals)— 鎢回收的全球隱形冠軍

  • 核心技術:以濕式冶金與氧化法取代傳統熔鹽法,讓鎢回收過程更低碳、減少一半排碳。

  • 成果亮點
    • 年回收鎢 3,000 噸,產能可擴至 5,000 噸。
    • 2024 年營收 11 億元台幣,躍升為全球最大鎢酸鈉製造商。
    • 成為 蘋果、特斯拉、台積電 供應鏈的一環。

  • 價值形容:董事長吳永中指出,一盤盤待處理廢料價值「相當於一輛進口車」,成品則足以「買下一間上千萬的房子」。

👉 專業意涵:聯友成功把「廢料」變成高價值戰略資源,證明台灣能在無礦可挖的條件下,打造世界級供應力。


2. 優勝奈米科技(UWin Nanotech)— 無毒剝離劑 UW170

  • 起源:2013 年開始做廢 3C 貴金屬回收,2019 推出 UW170 無毒剝離劑,可一次提取 多達 15 種稀土金屬

  • 創新點:取代氫氟酸等高毒性化學藥劑,改以環保劑分離稀土,安全性大幅提升。

  • 應用突破
    • 2020 年成為蘋果 iPhone 回收供應商(負責金、錫回收)。
    • 蘋果承諾 2025 年所有磁鐵全面使用再生稀土,讓優勝奈米迎來重大機會。
    • 近期將 UW170 技術輸出至馬來西亞半導體封裝廠,處理下腳料中的稀土。

  • 挑戰:台灣法規禁止進口電子廢棄物,限制其承接蘋果全球回收業務,迫使公司考慮在東南亞、日本設廠。

👉 專業意涵:優勝奈米代表台灣「環保製程」的領先優勢,卻也凸顯制度掣肘,若能解決政策瓶頸,將有潛力成為國際回收龍頭。


3. 中台資源(Chung Tai Resources)— 從日光燈螢光粉到稀土再生

  • 特色來源:起家於日光燈廢棄物回收,特別針對螢光粉中含釔、鑭、鈾等稀土元素進行回收。
  • 核心能力:運用無毒剝離技術,開發稀土元素再生應用,如再生燈管材料。
  • 戰略意涵:將傳統低附加價值的「廢照明處理」升級為高價值的稀土回收,打開新藍海。

👉 專業意涵:中台資源顯示,即使是傳統廢棄物領域,也能透過技術導入切入戰略產業,展現多元化回收路徑。


4. 工研院(ITRI)— 國家級技術支撐

  • 研發方向
    • 濕法冶金 → 低能耗、低污染的稀土提煉。
    • 綠色製程 → 使用食品級化學添加劑替代劇毒化學品。
    • 熔鹽電解技術 → 生產高純度稀土合金粉末。

  • 戰略目標:協助台灣打造「稀土循環綠色生態圈」,支撐半導體、電動車與風電等關鍵產業。

👉 專業意涵:工研院扮演「技術策源地」,與企業互補,確保台灣能在國際技術競賽中不落後。


台灣案例總結表

公司/機構

技術亮點

國際角色

挑戰

聯友金屬

濕式冶金鎢回收、低碳製程

全球最大鎢酸鈉製造商,蘋果/特斯拉供應商

原料依賴、擴產壓力

優勝奈米

UW170 無毒剝離劑

蘋果綠色供應鏈、半導體回收材料

法規阻礙、商品化速度

中台資源

螢光粉稀土回收

傳統廢料升級、照明再生應用

市場規模有限

工研院

低碳冶金、綠色製程、熔鹽電解

國家技術後盾

商業化速度、產業接軌



五、全球技術革新呼應:突破回收瓶頸與政策推動

1. 瑞士 ETH 的創新突破

  • 現況問題:全球從電子垃圾中回收稀土的成功率不到 1%
    • 原因:分離過程極為複雜、耗能高、化學流程繁瑣且成本昂貴。

  • 技術突破:蘇黎世理工大學(ETH Zurich)研究團隊研發出 新型特殊萃取劑,能改變稀土元素的溶解速度,顯著提高分離效率。

  • 案例應用:以燈泡的 銪(Eu) 回收為例:
    • 先將玻璃中的螢光粉分離。
    • 利用酸溶解粉末。
    • 使用新型提煉劑提取接近純銪物質。

  • 成果
    • 減少化學廢料與環境危害。
    • 降低能耗與成本。
    • 技術已發表於《Nature》,研究員裴琳更獲選為歐洲專利局「十大青年發明家」。

👉 意涵:這項突破顯示,回收技術的瓶頸正在被逐步突破,全球對稀土回收的依賴將逐漸增加,減少單一依靠中國的風險。


2. 歐盟《關鍵原物料法案》:制度性的推動

  • 法案目標(2023 年通過):到 2030 年,戰略稀土使用必須符合以下比例:
    • 25% 來自回收
    • 40% 來自加工
    • 10% 來自開採

  • 政策邏輯
    • 減少對中國的單一依賴。
    • 強化本土產業鏈的循環韌性。
    • 推動技術研發與產學合作,加速新技術產業化。

👉 意涵:歐盟透過制度性推動,將「稀土回收」從企業選擇變為國家義務。這與台灣當前的「市場驅動 + 政策起步」相比,顯得更具強制性,也提供了參考模式。


3. 對台灣的啟示

  • 技術角度:台灣應積極鏈結國際前沿研究(如 ETH 的無毒萃取劑),結合工研院與企業,加速突破分離與純化瓶頸。
  • 政策角度:可借鏡歐盟,設立明確比例目標(如 2030 年多少比例的稀土需來自回收),並提供投資誘因與法規鬆綁。
  • 產業角度:透過國際合作(如蘋果供應鏈、半導體封裝材料回收),台灣有機會將「城市礦山」轉化為全球戰略資源節點。

📌 小結:
全球技術革新(瑞士 ETH)與政策推動(歐盟法案)顯示,稀土回收不再是環保議題,而是國際供應鏈安全的戰略選擇。台灣若能在技術與政策雙軌並進,將有機會在未來十年躍升為全球稀土回收的重要樞紐。



六、產業商機與戰略意涵

1. 稀土需求爆炸式成長:AI、電動車與再生能源

稀土金屬被譽為「高科技產業的維生素」,隨著全球能源轉型與新興科技發展,其需求呈現指數級增長

產業領域

核心應用稀土元素

市場需求驅動

AI 與雲端伺服器

釹(Nd)、鏑(Dy) → 高效能磁材

超大型資料中心建置需求攀升

電動車(EV)

釹鐵硼(NdFeB)永磁體、鋱(Tb)、鏑(Dy)

全球 EV 出貨量年增率 >30%

風力發電

永磁馬達核心稀土(Nd、Dy、Tb)

再生能源政策驅動,2050 年需求翻倍

半導體

拋光劑(氧化鑭、氧化釔)、稀土摻雜材料

先進製程持續推進

國防工業

釤(Sm)、釹(Nd)、鉕(Pr) → 導引系統、潛艦

地緣政治緊張、軍備競賽升溫

👉 顧問觀察:稀土需求與 AI、淨零碳排、國防安全高度綁定,這些都是當前的國際趨勢,屬於「不可替代性」資源,形成長期結構性需求。


2. 全球市場規模與投資機會

  • 根據 Allied Market Research,全球稀土市場將由 2024 年約 610 億美元,成長至 2029 年 870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 7.5%

  • 單以「稀土回收」領域估算,市場潛力即達 數兆台幣規模,其中台灣企業已有機會切入國際供應鏈。

3. 蘋果碳中和與供應鏈革命

  • 蘋果承諾:2025 年前,所有裝置中的磁鐵將 100% 使用再生稀土
  • 戰略意涵
    • 蘋果每年生產 2–3 億支 iPhone,帶動龐大回收量能需求。
    • 作為全球電子產業標竿,蘋果的政策將外溢至其他品牌與上下游供應商。
    • 台灣供應鏈廠商直接受惠,有機會借此成為國際「綠色戰略資源節點」。


4. 中美科技戰下的台灣契機

  • 美國:急欲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但缺乏人才、技術與產業基礎。
  • 中國:掌握上游資源,並藉出口管制強化科技戰籌碼。
  • 台灣:雖無礦藏,但憑藉「回收技術 + 中下游製造」的雙重優勢,有望成為兩大陣營的合作對象。

👉 戰略意涵:台灣若能把握契機,將回收產業上升至「國家安全層級」,不僅能保障自身半導體與電子產業,更可能成為國際供應鏈重構中的「戰略樞紐」。


📌 小結
稀土回收不只是環保議題,而是橫跨 科技產業、能源轉型、國防安全 的全球戰略商機。台灣在中美競爭的夾縫中,若能善用回收與技術創新,將從「缺乏資源的島嶼」,搖身一變成為「戰略資源的核心節點」。



七、展望與結論:台灣的戰略路徑

1. 台灣的獨特定位

台灣雖然缺乏天然稀土與鎢礦藏,但憑藉電子產業聚落、半導體技術與回收創新,已在國際供應鏈中找到定位:

  • 城市礦山:龐大的電子垃圾與工業副產物,成為台灣「隱形礦藏」。
  • 技術創新:從聯友金屬的低碳鎢回收,到優勝奈米的無毒剝離劑,再到工研院的濕法冶金,台灣已展現世界級能力。
  • 供應鏈連結:透過蘋果、特斯拉、台積電等國際大廠,台灣的回收技術已進入全球戰略資源鏈條。

2. 三大結構性挑戰

挑戰類別

現況

後果

制度限制

環保法規禁止進口電子廢棄物

無法承接跨國品牌(如蘋果)的全球回收需求

產業規模

多數企業規模小、資本有限

技術難以快速放大至國際量能

上游依賴

缺乏自有礦源

一旦中國管制出口,風險立即外溢

然而,若要將「技術優勢」轉化為「戰略優勢」,台灣必須面對三大結構性挑戰:

3. 戰略建議

  1. 政策面
    • 借鏡歐盟《關鍵原物料法案》,設定 2030 年「回收稀土佔比目標」,提升回收能見度。
    • 鬆綁進口限制,在嚴格監管下允許跨國品牌將海外廢料導入台灣處理。

  2. 技術面
    • 建立「國家級技術平台」,整合工研院、聯友金屬、優勝奈米等資源,縮短研發到商品化的落差。
    • 與瑞士 ETH、歐洲研究單位建立合作,加速引入先進萃取與分離技術。

  3. 產業面
    • 發展「區域回收中心」模式,在東南亞、日本設廠,補足法規缺口並進軍海外市場。
    • 吸引國際投資(如蘋果、特斯拉供應鏈資金),共同建構回收體系。

  4. 戰略面
    • 將稀土回收提升至「國家安全層級」,與能源、半導體並列為三大戰略核心。
    • 建立區域合作網絡,將台灣定位為「亞洲再生稀土樞紐」。


4. 結論:從「缺礦島嶼」到「戰略核心」

在中美貿易戰與全球淨零浪潮的交錯下,稀土金屬已成為國際競逐的核心資源。中國以壟斷之姿掌握上游,美歐則試圖透過政策與技術突破追趕。台灣雖然缺乏礦藏,但在回收技術、產業聚落與國際供應鏈中,展現了超越地緣限制的優勢。

未來十年,若台灣能克服法規瓶頸,整合技術能量,並透過國際合作擴大產業規模,將有機會從「缺礦的孤島」,蛻變為「全球戰略資源的核心節點」。

換言之,台灣的「城市礦山」不僅是環保解方,更是地緣政治博弈下的一張隱形王牌。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