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新知Banner
永續資訊
|
2025/09/09
蝙蝠是是有害的嗎?真相可能跌破你的眼鏡

想到蝙蝠會想到什麼呢? 一般人多數都想到黑夜或疾病,少部分人可能想到蝙蝠俠,但你可能不知道它在田裡面其實是非常給力的隊友,一般農民白天管理田間害蟲那日落後呢? 這時候就換蝙蝠接著上場無縫接軌,可別小看蝙蝠,它的食量遠比你想像中的大,可以吞下大量農作物害蟲,是食物鏈不可或缺的存在。
你沒聽錯,蝙蝠多數是吃蟲的,僅有非常少數物種是吸血蝙蝠,所以不要被吸血鬼電視劇影響;甚至還有部分物種是吃果實和採蜜的,所以蝙蝠可能跟你想的不太一樣,對農業來說他能讓人類減少使用農藥、減少害蟲讓作物並可更穩定的提升產量,而本文將帶你認識你所不知道的蝙蝠。

蝙蝠是害蟲還是益蟲

蝙蝠基本上被定義在益獸(他不是蟲),在整合性病蟲害管理與生態系服務的語境裡,「益蟲 / 益獸」不是看可愛與否,也不是看民眾喜不喜歡,他的定義是是看能否降低害蟲密度、穩定產量與品質、並減少化學防治依賴。而蝙蝠之所以符合標準,源於三個可被田間觀察與量化的機制:夜間害蟲抑制、夜間授粉、種子擴散與綠帶維持。其中更關鍵的是他是晚上活動——多數噴藥與農業作業在白天,有人雇的農作物會有農民白天抓害蟲,但多數田間重大咀嚼作物/刺吸樹木的害蟲很多都在夜晚,農民可沒這麼閒24小時抓蟲。而蝙蝠正好補上這個「夜班空窗」,達到24小時都有人管理田間的目的,以下介紹蝙蝠的功用和機制:

  • 機制1:害蟲抑制(食蟲型蝙蝠)
    多數蝙蝠以昆蟲為食,夜間在水面、田埂、樹籬上空巡弋,偏好捕食飛行中的夜蛾類(Noctuidae)、螟蛾類(Pyralidae/Crambidae)、葉蟬等。這種以「活動高峰對位」的獵食,能有效壓低成蟲產卵量,連動降低下一輪幼蟲危害。田間可觀察的效應包括:誘蛾數下降、植株取食孔洞減少、到田次數與藥量呈下降趨勢。植物傷口少也意味著某些真菌性污染風險同步降低,作物通常會更健康。

  • 機制2:授粉(吸蜜/食果型蝙蝠)
    夜間開花或在夜間釋放花香的作物與野生植物,需要「夜班傳粉者」。蝙蝠可在數公里尺度穿梭不同小生境,完成長距花粉交換,有助提升結果率。相較於定點性的昆蟲授粉,蝙蝠的遷移距離讓「基因流」更順暢,對抗逆性與族群穩定度是隱性加分。

  • 機制3:種子擴散與綠帶維持(食果型蝙蝠)
    果食型蝙蝠在覓食後將種子「帶出去」,促進田邊林緣與樹籬更新。穩定的綠帶不只是風景——它提供更多寄生蜂、蜘蛛與益蟲的棲位,長期把害蟲暴發機率壓低,也讓蝙蝠本身有更安全的覓食廊道,形成正回饋。


但講到這大家可能已經發現了,蝙蝠其實有不同類型,不是所有的蝙蝠的可以除害蟲,也有不吃蟲的蝙蝠,這邊就不多介紹,使用簡單的表格呈現給大家,大家可以自行科普:


食性分組

主食(平時)

次要食物

台灣常見情況/分布概觀

對農業的實際意義

食蟲型

夜蛾、螟蛾、葉蟬、甲蟲等夜行昆蟲

花粉/花蜜/果汁(食物極少時,季節性)

全島最常見;從都市邊緣、農村聚落到山麓溪谷都有紀錄;傍晚至清晨沿水圳、田埂、魚塭、林緣巡弋

夜班天敵主力:壓低害蟲活躍峰值,讓用藥時序更從容

食果型

成熟果、部分嫩葉、花/花粉

偶發攝食昆蟲(為補蛋白)

離島與海岸林較常見;在果樹、海岸林、低海拔次生林活動

播種/維持綠帶;夜間授粉的間接效益;成熟短窗可能對果園有輕微果損

吸蜜型

花蜜、花粉

小型節肢動物(補蛋白)

花期與夜間芳香植物密度高的區域(低中海拔、花季集中時更活躍)

夜間授粉者:有利坐果與遺傳交流

食魚/食肉型

小魚、蛙、蜥蜴、小型鳥

大型昆蟲(副食)

少見;多在溪谷、湖泊、寬水面附近或山區邊緣

食物網上層消費者;對農業間接影響為主

吸血型

哺乳類/鳥類血液

幾乎無

台灣無原生吸血蝙蝠



幫助農作物的具體研究案例

在美國南伊利諾的玉米帶,研究團隊做了一個乾淨俐落的田間對照:夜裡以細網將部分地塊與上空隔離,讓蝙蝠無法進入;旁邊的地塊則保持原樣,讓蝙蝠自由覓食。兩塊地的品種、管理與環境條件一致,唯一差別只有「有沒有蝙蝠在夜間巡弋」。

結果非常直觀:蝙蝠能進入的那一側實驗場地,玉米穗受昆蟲咬食的程度更低、產量小幅上升,而且連下游的真菌毒素風險(如伏馬菌素)也跟著下降。有蝙蝠的話夜行性害蟲(如玉米螟、玉米穗蟲)越難在穗部啃出傷口,真菌入侵植物的機會就越小。這項研究把「蝙蝠=天然防蟲服務」的觀念量化,以當時的玉米價格推估,僅是產量差就能換算出全球約十億美元等級的效益,而且是在「非基改」條件下觀察到的效果,也就是所謂的生物防治法。


認識蝙蝠,為何要夜行、倒掛

蝙蝠覓食時,牠們以回聲定位在黑暗中描繪三度空間——發出超音波、接收反射波,超聲波就是他們的眼睛,其中他們對對移動中的昆蟲特別敏感,因此你常會在水面、田埂、樹籬與林緣上空看到牠們巡弋;在台灣典型的「水圳—樹籬—魚塭—林緣」上尤方其明顯。

而許多人好奇:「牠們為什麼要倒掛?」答案來自解剖生理與飛行物理。蝙蝠的後肢纖細、不擅長負重行走;相反地,足部肌腱有一套「鎖定機制」——當身體懸垂時,牠們在放鬆狀態下就能自動緊扣棲所,幾乎不耗能,真正要用力的反而是要「鬆開」的一瞬。倒掛還有兩個演化優勢:第一,借重力直接落體起飛,不必像鳥那樣在地面助跑;第二,高處倒掛較不易被捕食者干擾。

另外他們還被稱為「大胃王」。飛機在飛行非常耗油,對於蝙蝠相對一般昆蟲來說一樣,尤其蝙蝠算是另類的類恆溫動物(不完全是),飛行時候會保持高溫以增加活動力,即使休息時候降溫也比一般昆蟲溫度來的高,這也導致蝙蝠食量必須要非常大,於是多數食蟲蝙蝠每晚能吃掉相當於自體重約一半的昆蟲;在懷孕或泌乳期,個體的攝食量甚至能逼近或等於自體重。把這個數字乘上群體規模,你就能理解為何牠們對夜行性害蟲的如此有效。


蝙蝠為什麼會有「病毒庫」的印象

談到蝙蝠與病毒,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個關鍵字是「耐受」(tolerance),而不是單純的「抵抗」(resistance)。
和人類等哺乳類相比,蝙蝠的先天免疫系統有一套特殊的平衡機制:牠們可以長期維持抗病毒路徑的基礎活性,但同時把發炎級數壓低,避免自體組織被過度免疫反應傷到。這種「低發炎但不清除」的設計,與牠們為了飛行而演化出的高代謝率、常態氧化壓力與DNA修復機制息息相關——也是他們高食量的原因之一,而飛行提高溫度對他們來說就是每日任務,長期選汰出能在高體溫與高活性氧背景下,仍能把免疫反應收放自如的個體。多個綜述與最新回顧指出:部分蝙蝠在感知胞質DNA與發炎訊號(如STING路徑、炎症小體等)呈現「剎車式」調節,甚至在某些物種上找到會抑制炎症小體活化的基因版本;這讓牠們能在病毒複製的壓力下,維持低組織損傷與長壽,形成「帶毒而不病」的特殊生理,可以與病毒共存讓他們成為帶病體。

換句話說,蝙蝠不是天生免疫「更強」,而是免疫「更穩」:牠們更像精準控火的廚師,而不是把火開到最大的大廚。這些發現也啟發人類醫學:如何學蝙蝠降低免疫失控造成的病理傷害。而一般情況下蝙蝠遠距共處的風險極低,但要注意避免自直接接觸(包含徒手撿拾、無防護清理排遺等)。

面向

人類(多數哺乳類)

蝙蝠(多類群的共同趨勢)

先天抗病毒能力

平時抵抗能力較弱,生病時才快速提升免疫力,可以理解有高科技武器但平常不使用,需要時才拿出來

平時就維持較高的監控與防護水準,可以理解有較多的快速反應部隊,可以隨時應付緊急狀況,平時就在防範病毒入侵。

發炎反應調控

因平常不發炎,但發炎時候火力驚人,發炎反應強,風險是「過度發炎傷到自己,傷到友軍」

擁有讓自己不發炎的發炎「踩煞車」控制,不會過度發炎傷到自己,但也因為這樣蝙蝠面對較強的病毒無法完全消滅,反而是與病毒共存,或在蝙蝠體內存留較久。

而蝙蝠傳染病都很恐怖原因在於由蝙蝠傳出來的病毒普遍對於高溫都較有耐性,人體的發炎/發燒反應對病毒影響有限,就得依靠白血球自然消滅。

代謝能力

平時中等,體溫穩定變化不大

飛行時候高代謝/高體溫常態,需強 DNA 修復與高抗氧化能力,但休息時後又非常低代謝


農藥或光害的影響

蝙蝠之所以能在黑夜裡精準攔截飛行昆蟲,仰賴的是極其細膩的回聲定位——牠們以高頻聲波不斷掃描環境,用微秒等級的時間差與頻率變化來重建三維空間與獵物動線。這套系統雖然強大,卻也對神經與感覺加工的穩定度極為敏感;當農地或周邊環境存在某些神經毒性物質(特別是會干擾鈉、鉀、氯離子的農藥類別)或重金屬負荷時,蝙蝠可能被影響這個功能,甚至出現亞致死效應,例如迴響處理延遲、航跡彎曲與獵捕失誤增加。這些效應不一定立刻在個體上看出來,卻會在族群層次累積成覓食效率下降、繁殖成功率降低與遷徙路徑偏移等。更棘手的是夜間光害與栖地破碎化的疊加效應:持續且高亮度的冷白光,會吸引大量昆蟲聚集在燈源周邊,改變原來的獵物分布與行為;對依賴黑暗走廊飛行的蝙蝠來說,等於把覓食地圖撕裂」,牠們不是被迫遷移,就是得冒更高的能量成本繞行,長久下來,便是你在田區數據上看到的——害種變多蝙蝠變少的現象。

好消息是,改善這些問題的成本未必高。從「環境端」著手,優先把非必要噴藥的作業往白天移動而不是下午或傍晚,對必須夜間施作的環節則縮小範圍與時間;固定照明改採可定時、遮光、偏暖色溫的設備,甚至使用不會引起群蟲的LED燈泡,並避免長時間直射樹梢、屋簷與水面;在田埂與圳溝邊留出連續的喬木與灌木帶減少「斷點」;這些調整會幫助蝙蝠的回聲定位可用的黑暗走廊與覓食空域。若條件許可或許還能加裝 1–2 座蝙蝠屋作為棲所補強,但請把心力放在「讓牠們敢飛、能飛、想回來飛」的基礎工程上,最後你會發現不只是蝙蝠回來了,整個田區的管理也開始正向循環:噴藥變少更健康、作物品質穩定上升,作物真菌性風險下降,作物產量還可以穩定上升,還可以減少農藥跟田間管理的花費,一舉多得。


連鎖效應:蝙蝠大量死亡,人類嬰兒死亡率竟然也上升

2006 年之後,北美出現的「白鼻症」(White-nose syndrome, WNS)在洞穴與越冬棲地之間擴散,十餘年間已讓超過 700 萬隻蝙蝠死亡。但這卻更意外成為一場「自然實驗」,當夜班的食蟲蝙蝠大量死亡,面對害蟲壓力人類多是使用更多的化學殺蟲劑。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利用白鼻症在不同郡縣「先後到來」的時間差,對照同一地區在白鼻症入侵前後的農藥施用與健康資料。結果非常一致:白鼻症侵入後的第一年,每平方公里農地多出約 1 公斤的殺蟲劑;五年後累積到 2 公斤,平均增幅約 31%。更讓社會驚訝的是,這種補位行為與嬰兒死亡率上升出現了統計上的關聯;在受影響的郡縣,嬰兒死亡率上升約 7.9%(估計新增 1,334 名嬰兒死亡)。研究者把這條路徑串起來:蝙蝠崩落 → 夜行害蟲上升 → 農民增加殺蟲劑 → 藥劑暴露的健康風險外溢到最脆弱的人類(嬰兒)。

這份結果刊於《Science》,並由校方新聞稿與多家媒體以通俗方式解釋,台灣的環境媒體也做了中文整理;它再次提醒人類: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蝙蝠的大量死亡竟然會使該區域新生兒的死亡率上升將近8%,從專業衛教的角度來看,使用化學農藥作為手段幫少掉的蝙蝠補位當然快又好,但短期內或許看似有效,但長期來說成本沒有不用錢的蝙蝠高,還會對食品安全、以及民眾健康連帶衝擊,而且農藥又會減少蝙蝠數量形成惡訊循環。反過來說想辦法讓蝙蝠回歸自然,反而省下化學藥劑的錢,也更使作物與人類健康。


結語

回顧前文,蝙蝠在農業裡之所以多半站在「益」的那一端,但這不是靠猜測或感覺,而是靠科學可驗證的,蝙蝠夜間捕食的習性可以把害蟲壓在最低;花期穿梭使長距授粉得以完成;而他們吃的食果會攜種子到處播種。當這三個機制同時運作,田區的農藥壓力就有往下調整的空間,作物的產量與品質波動也會收斂,連帶使穀物的真菌性風險與社會暴露風險同步下降。反過來看,一旦這個「夜班大王」請假,只怕人類大多只能以化學農藥幫他補位,除了成本增加還會外溢到農民、食品與公共衛生上——這正是為什麼有生物專家提議應把蝙蝠視為「自然基礎設施」的一種而非有害物種的原因。

對於蝙蝠友善的環境措施,把複雜的學理濃縮成白話語言就是三件事:調時、調光、友善走廊。盡量把非必要的夜間噴藥移到白天小區域;然後調光把固定照明做成定時、遮光、偏暖色溫的光,甚至真的需要照明地區,可考慮必須照明時候使用LED,至少可避免吸引群蟲,然後避免長時間直射樹梢與水面,還給回聲定位一條可用的黑暗航道;製作友善廊道,讓樹籬與喬木接成線沿著水系維持連續、立體的覓食路徑建設。當民眾把上面這三個做好,蝙蝠自然會慢慢的回來把夜間害蟲都抓光光,是生物防治很重要的一種物種,也是生物多樣性為什麼重要的最佳範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