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新知Banner
永續資訊
|
2025/09/24
浮式液化天然氣(FLNG)在台灣的發展契機與挑戰

一、前言:能源轉型下的天然氣角色

台灣正處於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隨著政府推動非核家園政策與再生能源比例提升,天然氣被定位為最重要的過渡能源之一,不僅在能源結構上佔比逐年提升,更肩負協助降低燃煤依賴與穩定再生能源供電的任務。然而,台灣的島國環境對傳統陸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LNG Terminal)建設帶來多重挑戰:

台灣海岸線短且多岩岸或沙灘,因此天然港口有限。大型 LNG 船隻通常長度可達 300–500 公尺、排水量相當於數艘航空母艦,需要深水航道、寬闊靠泊空間與專用碼頭。大家一定聽過對岸若要攻台,台灣的海岸環境多是淺攤,不利於重型船隻載運重型裝備登陸,同樣的道理適用天然氣船隻,台灣多數沿海地區水深不足港口空間有限,因此這種又重又大的船隻靠岸和碼頭設施建置都非常困難。此外,土地使用衝突頻繁,環評程序複雜,居民抗議聲浪高,使得興建耗時漫長且爭議多。就算我們不看環評與抗議事件,背後的港口條件、環境安全、輸氣管線規劃等技術與規劃難題也不容易解決。

在此背景下,浮動式液化天然氣接收站(Floating LNG, FLNG)逐漸成為可行選項。FLNG 可直接部署於港灣或外海,無需大規模陸域開發,具備工期短、建置彈性高、對陸域生態干擾小等優勢,既回應了台灣土地有限與港口條件受限的問題,也降低了社會阻力。同時,FLNG 的應用不僅是能源工程技術的突破,更涵蓋能源安全、供應多元化與永續發展三大面向,對台灣而言具有戰略性意義。


二、FLNG 的技術與運作模式

浮動式液化天然氣接收站(Floating LNG, FLNG)是一種將天然氣液化、儲存與再氣化設備整合於浮動平台或改裝船舶上的新型能源基礎設施。其核心功能與陸上接收站相同,均能完成 LNG 的接收、卸載、儲存與再氣化,再輸送至陸上電廠或工業用戶。然而,FLNG 的技術設計更強調模組化與機動性,通常可利用現有的 LNG 船舶改裝為「FSRU」(Floating Storage Regasification Unit, 浮式儲存再氣化裝置),大幅縮短建置工期,並降低前期投資金額。

在運作模式上,FLNG 主要透過 LNG 運輸船進行補給,液化天然氣經由船舶卸載至 FSRU 儲槽,再利用再氣化系統轉換為氣態天然氣,透過海底管線輸送至岸上電網或管線系統。這樣的架構不僅讓台灣能夠靈活調度進口來源,也能依需求調整設置地點,避免陷入單一進口港或陸域設施的瓶頸。更進一步而言,FLNG 技術的高度模組化與可擴充性,意味著台灣在未來可依據需求增加容量,或在能源轉型逐步完成後進行轉移與再利用,展現高度的永續彈性。

FLNG 與陸上 LNG 接收站比較

項目

FLNG(浮動式)

陸上接收站

建置時間

約 2–4 年,改裝 FSRU 更快

約 5–7 年,需大規模土建工程

耐用年限與設備壽命

核心液化/氣化設備使用年限較短(約 20–25 年),船體雖久,但維護成本高

陸上設施維護較容易,使用壽命長(可達 40 年以上)

投資成本

前期資本支出較低,租賃模式可行

高額一次性投資,但壽命長用的久

維護成本

比陸上站多了燃料、維護、船員等更多支出,低使用率下較不划算

陸上站一次投資大,但長年攤提下單位成本低,長期經濟性較好

彈性與機動性

可依需求移動或調度,模組化設計

固定設施,無法搬遷

穩定性

受海象、風暴、颱風影響較大,颱風來時可能暫停運作或需駛離避風

陸上站不受天候影響,全年穩定供應

土地/環境影響

幾乎不需陸域開發,對生態干擾小

需大量土地,涉及環評與居民接受度

能源安全

可快速增設容量,降低單一進口依賴

擴建困難,彈性較低

永續性

可轉移再利用,支援過渡能源使用

長期固定設施,轉型彈性不足





三、台灣的發展潛力與應用案例

台灣能源結構中,天然氣已在 2025 年達到發電佔比 50%,但因為AI發展電力需求激增,對 LNG 進口與接收站容量的需求超乎預期的增加。然而建立一個陸上接收站工期很長,等蓋完AI都發展到成熟階段了,更不用說受限於台灣四面環海、人口稠密與土地使用緊張,傳統陸上接收站開發面臨社會溝通與環境影響的多重挑戰。近年來中油、台電與民間能源企業相繼評估導入浮動式 LNG 接收設施,不僅能快速建造補足天然氣供應缺口,更能降低大型土建開發所引發的社會爭議。

目前台灣已有多座 LNG 接收站運行或規劃中,例如桃園大潭、台中港以及興建中的第三接收站(觀塘),這些均以傳統陸上設施為主。但隨著電力需求成長,以及離島地區(如澎湖、金門)與部分新興工業區對能源安全的訴求,FLNG 展現出高度的應用潛力。透過浮動式設施,台灣可望在短時間內於特定地點建立天然氣供應能力,不僅避免冗長的土地徵收與環評爭議,也能作為再生能源間歇性發電的「穩定器」,至於民間以及中油的評估最後是否會通過還有待觀察。


台灣 LNG 接收設施現況

地區/設施

現況/進展

類型

潛在 FLNG 應用

桃園觀塘(三接)

測試運轉已完成每小時 900 噸輸氣能力

陸上接收站(LNG Terminal)

若需求超過設計容量,FLNG 可補充短期供應缺口;可作為北部備援(或彈性加氣方案)。

台中港(二接)

已於 2009 年啟用並穩定運作。

陸上接收站

作為中部主要氣源端;在需求大幅成長或物流瓶頸時,FLNG 可作為彈性備援。

高雄永安(一接)

正在擴建。

陸上接收站

作為南部供應核心;未來可考慮 FLNG 支援或分散風險。

麥寮(六接)

已通過環評,預計 2027 年左右啟用。

陸上接收站(民營)

雖然是固定陸上站,但地理上距離北部較遠;有潛力在北部/東部等地,視需求考慮 FLNG 支援。

離島(澎湖、金門等)

未見公開確定 FLNG 或小型漂浮接收站案

理論上適合 FLNG 或小型模組,因為土地與陸域環評困難;但需要政策與資金投入。


由此可見FLNG 對台灣而言不僅是「補充方案」,更是提升能源彈性與分散風險的重要工具。它能讓台灣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兼顧供應安全與社會接受度,進一步推動天然氣在永續能源體系中的角色。



四、FLNG 對台灣能源轉型的機會與挑戰

FLNG 的導入不僅是一項技術選擇,更與台灣能源轉型與供應鏈安全密切相關。首先,隨著台灣逐步推動能源結構多元化,FLNG 提供了比傳統陸域接收站更具彈性的天然氣進口方式,可降低單一港口或設施發生事故時的供應風險。其次,FLNG 可作為再生能源過渡期的重要補充,彌補風光發電間歇性所造成的電力缺口,確保電網穩定。此外,台灣若能在 FLNG 技術及運營模式上率先試點,將有助於形成區域能源安全合作的新契機,並可能帶動本地工程、造船及供應鏈廠商進一步參與國際 FLNG 專案,提升產業能見度。

然而,FLNG 的應用同樣伴隨挑戰。首先,初期投資金額高昂,雖可省卻陸上土地成本,但浮式設施的興建與維護仍需龐大資本,投資風險不可小覷。其次FLNG 作業高度依賴海象與天候,可能因颱風或惡劣海況導致運營中斷,對其他天候海象穩定的地方可能適用,但對台灣這類動不動就黑潮+颱風的海島國家更是一大挑戰。此外,法規與監管制度尚未完全針對 FLNG 制定,涉及環境影響評估、海域使用權以及跨部會協調等議題,皆需額外釐清。最後,台灣在 FLNG 關鍵技術研發與專業人才儲備上仍有差距,若未妥善規劃,可能淪為單純依賴國外設備與技術的使用者。



五、結語與展望

浮式液化天然氣(FLNG)代表了一種兼具靈活性與效率的新興能源技術,對台灣而言,不僅能在短期內彌補天然氣供應缺口,也為能源結構多元化與永續轉型提供可能。然而其高投資成本、技術與法規挑戰仍不可忽視。展望未來,台灣若能適度引入 FLNG 試點專案,結合既有 LNG 接收站與再生能源發展策略,不僅可提升能源安全韌性,也有助於本地產業技術能量累積。長遠而言,FLNG 將可能成為過渡能源方案的重要角色,直至替代能源技術成熟並普及,使台灣能源供應更加穩定、低碳與永續。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