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新知Banner
淨零資訊
|
2025/02/24
碳權怎麼申請?環境部推動自願減量專案新規範

先前介紹過碳權的類型,去哪邊註冊與交易

詳細可以複習此篇:「碳權交易是什麼?去哪註冊?有哪些交易平台?能否抵CBAM呢?


這次我們聚焦於如何進行減量專案



碳權類型

首先我們先複習一下碳權可以分為兩種主要類型:「總量管制碳權」與「自願減排碳權」。

總量管制碳權是根據法規設定的排放配額來生成的碳權。假設某產業的排放配額為100萬噸,若企業實際排放為90萬噸,則可以將剩餘的10萬噸配額賣給其他需要碳權的企業,而且他是一次性交易,不能高買低賣,交易折抵完畢後就消滅碳權。

自願減排則是企業自發性地進行減排,即使法規沒有要求,企業仍然主動減少碳排放,並將減排量通過認證轉化為碳權進行交易,一般說的種樹或其他方法減碳後取得的碳權是指這一塊,也是本文介紹的重點。

總量管制VS自願減量


但要注意的是碳權市場有很多類型,雖然都叫做碳權但並非通用的,需要依照企業做減碳的目的,來選擇預期達到的效應,詳細可參考下圖:


碳權的應用表

碳權買的是「排放責任」並非購買「排放(減)量」,排放的事實不會變,總量管制的減排是建立在政府的「配額」上面,但此作法並不能達成碳中和,因此若企業想達成碳中和需要依賴自願性減排碳權市場


碳權申請

目標界定:是要申請 國際 or 國內碳權

需要時間:一般耗費1-2年

申請流程:如下圖


執行詳細步驟

自願減量方案執行步驟表

第一步:選擇標準以及採用的方法學

你是使用14064-2還是環境部公告的自願減量專案,設牽涉到你要申請國際還國內的碳權,是要做碳中和還是什麼,

兩者有些許不一樣,但邏輯一樣,因此要同時達到標準是可以的,國際碳權申請的話就依據申請的平台有甚麼規範進行申請。

先前【這篇文章】介紹了碳權交易三大平台,有興趣可以回去複習

台灣的話目前多依據環境部的自願減量專案申請國內碳權。


自願減量專案說明

自願減量專案的執行流程與 ISO 14064-2 的方法學非常類似,自願減量專案是由環境部根據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所推動的一項制度,允許企業或事業單位執行經環境部核准的減碳措施,並將實際達成的溫室氣體減量效果進行量化與認證。


經確認的減量成果可轉換為碳額度,企業可選擇將額度進行移轉或交易,例如透過「台灣碳權交易所」,將抵銷的部分賣出,使買家抵銷其部分減排責任。

環境部自願減量專案VS ISO14064

 

我國發布「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須依循可量測、可報告、可驗證之 MRV 原則,並應具備外加性、保守性、永久性、避免發生環境危害與重複計算等原則,依據方法學針對專案執行場域撰擬專案計畫書,取得第三方查驗機構確證文件,提送環境部審查通過後始可執行,執行後欲取得額度時,需檢據佐證資料撰擬監測報告書並取得第三方查驗機構查證文件後,送環境部審查通過核發額度。


品質要求

透明度要求(MRV原則)

外加性

可量測

保守性

可報告

永久性

可驗證

不重複計算

 

不對社會環境重大影響

 

方法學查詢

詳閱環境部網站:https://carbonoffset.moenv.gov.tw/ReductionMethodView/MethodQuery


目前環境部公告的100多種方法學可以參閱上述的網站,分類很多,有製造、有能源、有運輸...等10多類,未來還會持續新增


另外,環境部針對一些比較簡易的方法學,例如燈具汰換、冰水主機、提升能源效率等10多個特定減量專案的方法學,「可以不必第三方認證」,等環境部認證後直接可以取得碳權。


補充:不須第三方認證的爭議:

未經過第三方認證的碳權是否可以被國際承認有爭議,但回歸環境部推動「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的主要目的本來就是要加速推動並鼓勵企業申請碳權達成探中和,因此貴貴的國際碳權認證去申請這個沒多少碳額度的節能專案沒什麼驅動力,開戶費用、驗證年費、諮詢費用、碳權註冊費用加總幾千美金跑不掉,並且這還不算計畫費用,依照碳全規模大小收費,如果不是規模很大的案子不但不會賺錢甚至還會虧錢,因此環境部推行的計畫無論如何至少國內可以使用並交易對企業而言就足夠了,筆者是比較偏向正向看待,多鼓勵企業節能減碳才是重點。



第二步:依照適合的方法學撰寫計畫書


計劃書應有內容如下:

(一)溫室氣體減量方法應用說明。

(二)基線計算方法。

(三)外加性分析。

(四)減量計算說明。

(五)監測方法。

(六)專案活動期程。

(七)環境衝擊分析。

(八)公眾意見。



第三部:第三方查證單位

委任具備公信力的第三方機構(如 VERRA、Gold Standard 或 SGS)進行計畫書確證,主要確認專案是否符合減量標準、方法學是否正確,並驗證計畫書內的數據與假設條件。這個步驟至關重要,因為只有通過第三方驗證,才能確保專案具有真實性與可行性,並能順利取得碳權。



第四步:執行專案

執行減量專案:實際執行並且數據化紀錄減量專案,最後製作成報告

此階段需確保所有減量措施都有完整的數據記錄,並根據監測計畫定期蒐集數據,為後續查證與申請碳權做準備。



第五步:計畫查證與碳權申請

專案執行完畢後,需由第三方機構再進行最終查核(查證),確認減量數據的準確性,並驗證專案是否符合登錄標準。

完成查證後,即可向相關機構申請碳權,例如VERRA 或國內碳交易平台。經審核通過後,專案可正式獲得減量額度(碳權),可用於碳交易市場或企業碳中和需求。



結語

從整個流程可以看出,碳權取得的重點會在於前期的計畫規劃與方法學選擇,也是花比較多篇幅介紹的內容。而當前碳市場逐步成熟,政府帶頭鼓勵企業投入碳權專案,這不僅能降低自身的碳足跡,也能活絡國內碳交易市場,無論是企業做ESG績效,或自主宣告碳中和都是一個不錯的推進。不過萬事起頭難,整個碳權申請,最大的問題除了時間,就是開頭的複雜規劃與計畫書撰寫,但一旦計畫完備,後續執行只要注意紀錄及監控,通常都能取得碳權。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