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台灣於2025年起開徵碳費,正式進入碳有價時代,而碳權交易所也同步於2023年8月開張,年底更上架國際碳權,2024年底COP29各國取得共識完成全球碳市場交易規範,讓碳市場順間變得火熱無比。儘管二氧化碳被看作全球暖化的元凶,碳權(carbon credits)在金融市場卻被視爲交易商品,企業可以通過購買碳權來抵消自身的碳排,不僅能促進環境保護,還能鼓勵綠色投資和創新。
碳權 V.S. 碳費
關於碳權跟碳費差異如下表:
碳權 |
碳費 |
碳稅 |
|
說明 |
可交易,是「排碳的權利」,減排或碳移除後產生的證書。 |
根據排碳量決定收費 |
根據排碳量決定稅收 |
類型 |
交易商品 |
一般的「費用」 如停車要繳停車費一般 |
一般的「稅收」 如賺錢要繳所得稅一般 |
徵收機關 |
強制:政府核發。 自願:第三方查驗證後由企業購買。 |
環保署徵收 |
財政部徵收 |
用途 |
企業購買以符合碳中和要求。 |
專款專用,用於溫室氣體減量與低碳技術等。 |
同一般稅務一樣,入國庫,不限定要用於環保項目。 |
範圍 |
可用於國際,因為是商品,可用於碳抵換、借貸或其他靈活用途。 |
國內,規定費率 |
國內、進口商品(如台版CBAM屬於關稅一種) |
費用 |
雙方合意 |
依規定 |
依規定 |
詳細可以可以參考【這篇】,將詳細介紹碳費,而本篇將注重在碳權交易上,就不多做說明了。
碳權類型
- 強制性碳權:
由政府規定特定高碳排企業或公司給予免費或配售一定額度的碳排放額度,假如A企業努力減碳有成效就可以把多的扣打賣給B企業,這就是強制性碳權的買賣,但這種碳權跟自願性碳權不同,他不能低買高賣,買來就是要底排放額度的,他也不能在國際市場上互通,只能在自己國家使用,而且只能買賣一次,不能低買高賣當成流通商品。
- 自願性碳權:
透過自願性減碳專案,計算減碳的額度所產生的碳權,像是森林復育、節能、更改農作物種植方式、使用再生能源、更換節能設備、捕捉二氧化碳並封存...等,總之就是因為某種做為而減少二氧化碳的產生或排放,經過專案前後驗證確認確實有減少排放後拿到的減排額度證明,其相關的市場機制有:
清潔發展機制(CDM),碳權名稱:CER
聯合履行機制(JI),碳權名稱:ERU
碳驗證標準(VCS),碳權名稱:VCU
黃金標準(GS),碳權名稱:VER
美國氣候行動儲備方案(CAR),碳權名稱:CAR
美國碳註冊登記簿(ACR),碳權名稱:ERT/ROC
碳權交易三大平台
- 政府:各國政府開的交易平台 (類似股票市場)。
- 國際機構:國際機構開的交易平台如GS、VCS。
- 聯合國:聯合國開的CDM的交易平台,不過CDM要退場了,現在不再核發新碳權。好消息是COP29討論新的PACM取代真實及透明度都備受質疑的CDM,PACM會新成立一個碳交所,交由聯合過SBM負責監督,提升信賴度,詳細可以密切關注聯合國最新動向。
補充:企業有淨零目標,其實各國家也有NDC減量目標,而COP29也有新規定國家減量成果可透過ITMOs轉移給另一個國折抵NDC,變成國與國之間的碳權交易。
碳權不能抵CBAM
如題,結論就是碳權不能抵CBAM,但碳費可以。
市面上很多人在討論你碳排太高了,買些碳權什麼的以後就可以賣到歐洲去...這些都是假的。
因為CBAM的本質是依照碳排放量多少收費,但碳權只能抵銷排放責任卻不能抵銷排放的事實,就算給你抵銷100%,但你排放1頓就是1頓,並不會因此減少,因此目前僅有碳費可以折抵CBAM。
但把碳權、碳費、CBAM結合在一起就會變成有點奇怪但企業不能不接受的事實,假設:
- A公司碳費繳了1000元
- B公司碳費繳了1000元,不過因為有買碳權底了10%就是抵了100元,最後繳了900元
假設這兩家公司賣到歐洲都要繳2000元的CBAM費用,因此...
- A公司最後繳了1000元(2000-1000)的CBAM費用
- B公司最後繳了1100元(2000-900)的CBAM費用
看起來確實就是很奇特的BUG,不過當前就是長這樣,但未來或許會更改可以密切注意。
話說回來,買碳權並不會因為這樣就沒有用,雖然不能抵銷排放的事實,但可以折抵碳費(10%上限),以及協助企業達成淨零排放,或減少產品的排碳量,或滿足要做碳中客戶之供應量有很大的幫助。
結論
碳權作為企業邁向淨零排放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具,其影響已不僅限於環境層面,更延伸至企業的經營策略與市場競爭力。隨著台灣碳費制度的推行及國際碳市場的完善,企業必須認識到碳權交易不僅是環保責任,更是一種能有效管理成本、提升品牌價值與開拓商機的策略性資產。儘管目前碳權仍無法直接抵扣CBAM,但其在減少碳費支出、實現淨零目標、協助客戶自主宣告產品碳中和、以及促進供應鏈綠色轉型上已經越來越有價值。
未來,企業應持續關注政策與市場的變化,積極參與碳權交易,布局符合標準的減排專案,並將碳管理融入核心業務,以確保在全球碳有價時代中可以持續保持領先,推動永續發展的同時,創造更多商業機會與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