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隨著台灣積極推進淨零排放目標,2024年碳費價格正式公布,每噸設定為新台幣300元,2025年將啟動試申報,並於2026年正式徵收。為減輕企業初期壓力並促進積極減碳,政府針對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A、B兩種優惠費率方案。初期徵收對象聚焦於年排放量超過2.5萬噸的高排放產業,這一政策對推動目標是希望促進高碳排放展業進行轉型。
然而,與亞洲鄰國相比,台灣的碳費標準仍偏低。因此環境部計畫採分階段調升模式,以逐步追趕國際標準來降低衝擊。目前費率為新台幣300元/每噸co2,而根據環境部第六次碳費審議會決議,2030年預計調升至1200至1800元,漲幅達4至6倍。因此企業需密切關注碳費增長趨勢,提前規劃碳轉型策略,避免因費率激增而面臨更大成本壓力。
碳費是什麼?
碳費是根據企業或機構的排碳量來收取費用,排放越多,費用越高,目的是促使企業降低碳排放量。但需要注意的是,碳費和碳稅是不同的概念。例如,筆者在餐廳用餐時,就聽到隔壁桌討論要收「碳稅」,實際上應該是指「碳費」。為避免混淆,以下簡單說明常搞混的碳權、碳費與碳稅之間的主要差異:
碳權 |
碳費 |
碳稅 |
|
說明 |
可交易,是「排碳的權利」,減排或碳移除後產生的證書。 |
根據排碳量決定收費 |
根據排碳量決定稅收 |
類型 |
交易商品 |
一般的「費用」 如停車要繳停車費一般 |
一般的「稅收」 如賺錢要繳所得稅一般 |
徵收機關 |
強制:政府核發。 自願:第三方查驗證後由企業購買。 |
環保署徵收 |
財政部徵收 |
用途 |
企業購買以符合碳中和要求。 |
專款專用,用於溫室氣體減量與低碳技術等。 |
同一般稅務一樣,入國庫,不限定要用於環保項目。 |
範圍 |
可用於國際,因為是商品,可用於碳抵換、借貸或其他靈活用途。 |
國內,規定費率 |
國內、進口商品(如台版CBAM屬於關稅一種) |
費用 |
雙方合意 |
依規定 |
依規定 |
碳費徵收的原因
說到徵收碳費的原因,其實源於歐盟的「碳洩漏」問題。為避免企業轉移至碳管制較寬鬆的國家生產,再將商品銷回歐盟,這樣不但達不到減碳的目的,歐盟也失去了工作機會,可謂雙輸,因此歐盟推出了碳邊境調整機制 (CBAM),即碳邊境稅。但這項政策並非單純為增加稅收,而是為了縮小國際間碳法規的落差。因此台灣為因應此政策,才推出碳費,因為台灣收取的碳費可用於抵扣歐盟CBAM或其他國家自己版本的CBAM費用,另外碳費徵收也有助於要求企業進行碳轉型,一舉兩得。
然而,台灣在徵收碳費後,也可能面臨類似的碳洩漏情況,導致高碳排放產業外移。因此,參考歐盟模式,台灣版的CBAM也成為必要措施的重點。目前規劃自2025年起,將針對高碳排放進口產品如水泥和鋼鐵,要求進行進口申報以評估「碳含量」。雖然短期內不會徵收相關稅費,但收費方式與機制正逐步討論中,不久後將會上線。
一個歐盟CBAM除了讓各國都收碳稅之外,各國也紛紛推出自己版本CBAM,形成一個循環,所謂肥水不落外人田,與其讓其他國家抽走,不如入自己國庫,其因果關係如下。
因果關係:歐盟碳洩漏->歐盟CBAM -> 台灣碳費(折抵歐盟CBAM) -> 台灣碳洩漏 -> 台版CBAM —>> 各國的CBAM壁壘 -> 加速各國制定碳費
收費對象
(資料來源:環境部)
目前碳費徵收對象為符合「事業應盤查登錄及查驗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排放源」公告附表規定者,且其全廠(場)之直接排放及使用電力之間接排放產生溫室氣體年排放量,合計值達2.5萬公噸CO2e之電力業及製造業,未來將情況擴充。
費率怎麼算
環境部於2023年12月29日公布「碳費收費辦法草案」,其中3子法也於2024年通過,分別是
「碳費收費辦法」、「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及「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等碳費3子法,其中碳費收費辦法公布目前費率計算如下:
碳費=收費排放量 X 徵收費率 (逐年檢討並討論調高)
當前2025年費率如下:
一般費率 |
300元/Co2e每噸 |
沒申請優惠費率即是一般費率。 |
優惠費率A (行業別指定削減率) |
50元/Co2e每噸 |
採用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BT)精神,一般行業2030年相對2021年削減42%。 (鋼鐵業25.2%、水泥業22.3%) |
優惠費率B (技術標竿指定削減率) |
100元/Co2e每噸 |
採用(NDC),各行業至2030年相對基準年平均(2018至2022年)削減率達23%-25% |
消息公布後,許多公司紛紛尋找能協助進行 SBTi(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倡議)的顧問公司,我們也接到了不少詢問,SBTi相關流程可【參考這裡】
但筆者也提醒讀者一些重點:
- 優惠費率「量力而為」:根據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的說法:「門檻必須一次跨過。」這意味著,即使減排目標僅差 1% 未達標,仍將按照一般費率收取。而且 A 費率要求較高,需每年接受檢視,企業應根據自身能力量力而行。
- SBTi有新版與舊版:環境部前採用的是新版本的SBTi,對於規範較為嚴格,企業若使用舊版本的SBTi可能會無法通過審查。
- 中小企業仍須關注:目前收費對象僅年排放量達2.5萬噸以上的製造業大企業,但根據環境部說法未來是否延伸至中小企業還在討論中,因此中小企業仍須持續關注相關動態。
申報流程
(資料來源:環境部)
Step1:登入指定平台
Step2:自行計算碳費費額
Step3:填具申報書及繳費單
Step4:指定金融機構代收專戶繳費
Step5:向主管機關申報
Step6:完成
碳費折扣
企業可透過減量額度來扣抵碳費,相關規定如下
國內減量額度 |
國外減量額度 |
相關規定依氣候法第2條第13款定義折扣率,包含: 1. 自願減量專案減量額度 2. 抵換專案減量額度 特殊:先期專案減量額度(僅限扣除113及114年排放量) |
相關規定依氣候法第27條另訂認可準則: 購買國外減量額度,上限為5%。 |
結語
碳定價的核心目標在於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企業在應對時應避免本末倒置。購買碳權雖然成本較低,但不應將其作為主要的減碳策略,而應在完成碳盤查後,設定具體的減量目標與執行方案,例如汰換老舊設備、提升能源效率、或採用再生能源等。碳權抵換應僅作為輔助手段,唯有實現實質減排,才能真正邁向碳中和。
另外文章開頭也提到,當前費率為300,但環境部已決議2030費率會調升為1200至1800元,呈數倍成長,企業若未及早進行碳轉型,未來將面臨更大衝擊,因此企業應該盡早進行碳轉型,並且找出排放源在哪邊並且加以優化。如需有制定減排策略、SBTi 科學減量目標、碳盤查等需求,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