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新知Banner
淨零資訊
|
2025/01/03
碳盤查是什麼? 盤的到底又是什麼? 一張圖帶你立刻了解!

 

 

碳盤查是什麼?

碳盤查(Carbon Footprint Verification,簡稱CFV),又稱溫室氣體盤查,是一種基於國際標準的檢測方法,用於計算和統計組織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其涵蓋範圍廣泛,包括原料使用、製造過程、運輸與配送、電力消耗、員工通勤,甚至像員工上廁所等看似微小的排放源,都在盤查範疇之內。

值得注意的是,碳盤查並非僅限於二氧化碳(CO₂)的排放,而是針對所有溫室氣體進行量化。由於溫室氣體種類繁多,對氣候變化的影響程度各異,碳盤查通常將不同溫室氣體的影響轉換為二氧化碳當量(CO₂e, 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來表示。這樣的轉換能夠以統一的單位反映各種溫室氣體對地球暖化的影響,也因此被稱為碳盤查。

例如,甲烷(CH₄)對暖化的影響是二氧化碳的28倍,因此甲烷的排放量會乘以28,轉換成二氧化碳當量,方便進行比較和計算。然而,由於這些轉換係數是相對值,會隨著科學研究進展有所調整,因此在進行盤查時,使用的轉換係數必須明確標註。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當規則或科學基準更新時,企業需要重新計算排放數據,確保與最新標準保持一致。

 

以台灣為例,環境部於2024年公告的「溫室氣體排放係數」採用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AR5)的全球暖化潛勢(GWP,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對於未公告的溫室氣體,則需參照IPCC最新版本(當前為第六次評估報告,AR6)。以下表格展示了不同版本中溫室氣體的GWP值:

溫室氣體

IPCC AR4版

(2007年)

IPCC AR5版

(2013年)

IPCC AR6版

(2021年)

CO2

1

1

1

CH4

25

28

27.9

N2O

298

265

273

HFCs

14,800

12,400

14,600

PFCs

17,200

11,100

12,400

NF3

17,200

16,100

17,400

SF6

22,800

23,500

25,200

(來源:聯合國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為何需要碳盤查?

就我們先從顧問業的角度來統計來客原因,一般台灣客戶盤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

一、【法規要求】

被 環境部 或 金管會 規定必須要進行盤查。

環境部規定

會要求一些高排放產業如發電、鋼鐵、石化、水泥、半導體..等進行盤查,詳細以環境部公告名單為主,並要求必須以營運控制權法去計算溫室氣體排放/移除量。

金管會要求

要求所有上市櫃公司進行盤查,計算方式不拘,看是營運控制權或股權比例法皆可,僅要寫清楚使用何種方法即可,目前僅要求揭露範疇一與範疇二(範疇一、二、三是什麼後面會介紹)。

 

二、【客戶要求】

是指法規沒規定,但客戶要求而被動盤查。

台灣多數製造業屬於中小企業,通常沒有上市櫃那麼複雜繁瑣的規範,但國內外客戶的碳排要求,卻往往成為中小企業主動盤查的主因。尤其在國際貿易供應鏈中,碳盤查已成為供應商合規的基本條件之一。

需注意的是,如果您的公司做為國際貿易供應鍊的一環,卻至今未接到任何盤查要求或預告,可能的原因只有以下三種情況:

  1. 你有技術無,非用你不可。
  2. 你的主要客戶並非歐美或台灣上市櫃公司。
  3. 您可能是準備要被換掉的高碳排供應商。

在台灣企業瘋狂盤查的年代,如果企業發現自己不用盤查先別高興太早,企業曾該要自我警覺並分析自己商品主要客戶是誰,如果產品最終消受限於台灣市場可能還好,但最終產品或客戶是以歐美國家為主,建議需要主動了解相關,提早進行預防。

       

三、【自主盤查】:政府跟客戶都沒要求,卻自主盤查

有先企業主動盤查並非是外部驅動,多數都是怕未來會被要求,因此提前盤查做預防,另外有些是想申請碳權賣錢,或單純得跟風、少數是單純地為了想為環保盡一份力,但這些都屬於自我要求盤查的一部分。

 

盤查為什麼重要?

碳盤查的背後,主因是全球政府與企業為了降低氣候變遷的風險所採取的一系列措。它反映了全球政府以及企業在應對氣候變遷的決心,致力於達成「巴黎協定」所設定的目標「保持全球均溫較前工業化時代的升幅遠低於2℃,並致力於控制在1.5℃內」。

 

而控制氣候變遷的首要任務就是減排。至於綠能、再生能源等更具前瞻性的議題,我們先暫且不提,因為眼下各國政府與企業的焦點仍集中在這個最基本且相對容易實現的「減排」上面。當前的相關法規和政策也多以減排為主,從國家法規、供應鏈、到消費者環保意識抬頭,當前正是一個趨勢,只有提前布局才能抓住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減排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果沒有先進行測量,又如何知道自己減少了多少呢?常聽到有些廠商在未測量的情況下,投入大量資金更新製程與節能設備,但由於缺乏基準數據,最終很難去量化比較實際的減排成效。

 

為了避免上述情況,企業可以考慮先與專業顧問公司合作,針對策略制定、流程理解以及人員培訓等方面進行前期準備。無需急於採取大規模行動,因為從小至冰箱或LED燈具、大至製程機器設備的更換,都有機會申請政府補助。提前與顧問公司接洽並制定適合的方案,不僅能協助企業及早應對可能的風險,還可能幫企業省下荷包。

 

 

盤查到底在盤什麼?

碳盤查的內容依規定範圍不同,業界通常以範疇一、範疇二和範疇三來區分。對於初次聽到的人可能會覺得不知所云,到底是在範疇什麼東西,但白話來說概括如下:

 

範疇一

涵蓋組織生產過程中的直接排放,包括製造排放、場內運輸、燃料使用以及其他逸散源(冷氣、冰箱 、滅火器..等)。

範疇二

涉及購買的電力、蒸汽或其他能源所產生的間接排放。以台灣為例,通常指的是電費的相關排放,計算時多以電費帳單為基礎。

範疇三

涵蓋其他外部之間接排放,範圍廣泛且通常不易掌控,包括原料開採、原料與產品運輸、商務差旅或拜訪、員工通勤、產品使用、回收及廢棄處理等。

 

不難看出「範疇三」的計算難度最高,但也是企業減排的關鍵。特別是金管會已發布《我國接軌IFRS永續揭露準則藍圖》,計劃自2026年起,分三階段逐步接軌「IFRS永續揭露準則」第S1號《永續相關財務資訊揭露之一般規定》和第S2號《氣候相關揭露》。其中,範疇三的揭露要求是重點,也是國內外客戶要求供應商進行碳盤查的主要原因,因此若讀者您是屬於金管會轄下之上市櫃公司,或者您是製造供應商的角色,建議提早關注相關規範,並著手準備,這將有助於在未來的綠色供應鏈或綠色商機中搶占先機。

 

範疇 1~3 的具體涵蓋範圍可參考下圖

這張圖展示了碳盤查到底在盤什麼,要盤查什麼項目,分類是什麼。

至於要採用什麼標準,怎麼統計數據與排除誤差,這類複雜繁瑣的事情建議有需要的企業直接請像無限永續這樣的顧問業者協助會比較輕鬆,歡迎需求者可以聯繫洽談,大到大型品牌企業,小到雞排店都可以進行碳盤查。

參考資料:企業價值鏈(範疇三)標準(Greenhouse Gas Protocol - Corporate Value Chain (Scope 3) Standard).

 
如需了解範疇一二三的進一步資訊可以參考【此篇】,有更深入的探討。

 

結語

企業盤查完畢後會得到一份盤查報告書,會需要依規定登入或揭露,以台灣環境部為例,指定納管企業必須在每年8月底前完成碳盤查認證、數據登錄與揭露,而上市櫃企業則需遵循金管會的永續發展路徑圖,分階段推進碳盤查及範疇披露計畫。

對於中小企業而言,即使尚未被強制要求,也應及早著手準備,因為碳盤查不僅是為了法規的需求,更是未來市場競爭的基石。隨著供應鏈壓力的提升,無論是本地還是國際市場,碳足跡透明化都可能成為採購合作的重要條件,隨著越來越多地區的法規或企業要求範疇三的揭露,未被強制要求的中小企業或零件供應商也會需要進行盤查,只是繳交的對象不是政府,而是客戶。

因此筆者認為盤查不是給環境部或金管會交功課,而是企業邁向永續發展的重要里程碑。通過盤查,企業不僅是能夠量化自身的碳排放數據,還可以找到減碳的著力點,為未來制定清晰的減排路徑鋪平道路,碳盤查不只是「知道排放多少」這麼簡單,在全球邁向碳中和的大背景下,越早完成盤查,越能提前識別風險,如果運氣或眼光夠好,甚至看到綠色經濟的一系列機會,這不僅有助於企業自身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也能為全球氣候目標的實現貢獻一份力量。

 

(註:關於盤查之流程與介紹可以參考「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