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邁向淨零四大步驟
企業邁向零碳的過程是一項長期的轉型計畫,通常轉型需要依循以下四個階段
-
進行碳盤查
-
接著設定具體的減排目標
-
然後實施各類減碳措施
-
最終達成碳中和並進行宣告
對於多數企業而言,第一階段的碳盤查往往是最難的。數據應該從哪裡蒐集?該採用什麼樣的計算方法?內部稽核是否有足夠的可信度?這些問題加上可能產生的成本,時常也會讓企業難以跨出第一步。
當然,不少企業是行動派思維,抱持著「幹就對了!」的想法,但還是要呼籲一下,在真正開始盤查之前,建議企業仍應先思考一個關鍵問題:「我們為什麼要進行碳盤查?」,盤查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自己為何要盤查? - 盤查之前,應先想清楚
聽起來像是在講廢話,但實則不然,因為根據你目的不同,盤查的範圍以及使用的標準也有所不同,例如歐盟CBAM的監測申報採原則,並未遵循現有如ISO14064-1或ISO 14067的國際標準方法,不同目的所對應的盤查邊界亦可能不同,因此盤查前必須先搞清楚自己盤查的原因是什麼,目前常見的盤查原因有以下幾個:
-
法規的要求 or 客戶要求供應商盤查(預期使用者要求)
-
因為要出口到歐盟,需要依續歐盟CBAM計算出口產品排放
-
超前部屬,提前計算範疇三
-
要盤查整個「組織」or「單一產品 (申請產品碳足跡標籤)」
(圖:組織盤查與產品盤查的差異)
如果您是要出口到歐盟,需要了解關於歐盟CBAM盤查的內容及項目請【參考這篇】 。
如果您是要進行產品盤查,或申請產品碳足跡,可先【參考這篇】,了解生命週期概念後,再回頭看此篇 。
如果您是要進行整個組織的碳盤查,那讓我們繼續往下看下去~
盤查的五大步驟
企業開始盤查,可根據經濟部的《企業淨零行動手冊》,其中參閱了ISO 14064國際標準的規範,提出一個口號 「邊、源、算、報、查」五大步驟,對應的圖表如下圖
圖:經濟部產業發展署
Step1 <邊>:邊界設定
釐清企業盤查的範圍,是整個集團、單一公司、單一工廠、單一部門 還是單一產品,並且其供應鏈有哪些。
他可以是一個或多個設施組成,例如有工廠123通通加起來,可以自定義組織範圍是哪邊,只要算某個工廠,國外工廠有沒有算,子集團要不要包含都是在這邊決定。
>>簡單說就是確認你的類別1(範疇1)範圍在哪邊,哪邊算是「內部」需要在一開始就先設定好。
確定後,確立盤查的邊界範圍,並且選擇邊界設定方法,以及釐清所有未涵蓋的項目有哪些,最後呈現出完整的組織邊界圖。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個邊界是你自己設定的,但你必須考量到預期使用者有沒有要求,例如環境部、金管會、你的客戶
一般會分成兩種界定方法,他有詳細的定義,白話翻譯如下:
1. 營運控制權法:如果A公司可以主導B公司的決策,或日常營運,對公司擁有實質控制權,則整個B公司都必須算成A的碳排放。
2. 股權比例法:假設A公司擁有B公司30%股權,則B公司碳排的30%算在A公司上面
而如果你上級主管是 環境部 或 金管會,規定必須要進行盤查:
環境部規定 |
會要求一些高排放產業如發電、鋼鐵、石化、水泥、半導體..等進行盤查,詳細以環境部公告名單為主,並要求必須以「營運控制權法」去計算溫室氣體排放/移除量。 |
金管會要求 |
要求所有上市櫃公司進行盤查,計算方式不拘,看是營運控制權或股權比例法皆可,僅要寫清楚使用何種方法即可,但如果公司同時被環境部與金管會列管,則以環境部規定為主。 |
貼心提醒:如果你被列管的機關是環境部,建議每個工廠分開做碳盤查,最後再加總在一起,或一起做碳盤查的時候數據要區分清楚跟詳細一些。
Step2 <源>:排放源鑑別
根據上述邊界去了解產品或服務生命週期的排放源頭有哪些,並且區分為範疇一、範疇二、範疇三(或類別1~6)。
例如用電、燃燒、發電機、鍋爐、熔爐、瓦斯、廠內運輸(如堆高機)、滅火器、冰箱....等
範圍包山包海,建議先把詳細製造流程圖都畫出來,再來思考哪邊可能會有溫室氣體排放
詳細參考內容可以查看【此篇】,看看類別123456是什麼,範疇123是什麼,或者會更有想法。
Step3 <算>:排放量計算
-
蒐集數據資料,如監控儀器上的排放資料、水/電費帳單、採購單據....等)
-
排放係數選用,將所有的數據的暖化影響程度換算,量化以二氧化碳/頓為單位 (例如甲烷對暖化的影響是二氧換碳的28倍,那我們就將甲烷排放量成以28換算為二氧化碳)
-
排放量計算
註:如果你對這方面不熟,可以善用「環境部-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試算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的上級要求單位是環境部,在計算二氧化碳當量時,目前所採採用的係數標準不是最新版本,是IPCC的AR5,不過如果你的要求者是金管會或客戶通常會用到最新版本,也就是IPCC的AR6版本係數表,計算時候需要注意。
另外計算部份相比其他部份是比較複雜的,而且時常會有重大遺漏項目或重複計算情況產生,較難用文章方式呈現,如果在計算方面有疑慮,建議可以請顧問或盤查公司進行協助。
Step4 <報>:文件報告化
將所有的盤查步驟、數據及內容文件化,包含:組織架構、製造流程、排放資料、不確定假設、估算過程、採用標準、鑑別方法、計算公式...等,通通製作成一本報告書,且相關資料應保存至少6年,作為後續查證或主管機關查核要求文件。
註:關於溫室氣體盤查報告書,可以參考「環境部-溫室氣體排放量 盤查作業指引」內有報告書範本可以直接參考使用。
Step5 <查>:查證
將盤查的結果,委由第三方外部進行查證(類似財報需會計師進行認證簽核),並依照環境部或金管會規定進行揭露或登錄。
依據你的目的需求,選查單位指定合格的查驗機構
環保署許可查證機構,可以到環保署網站查詢:<傳送門點我>
金管會許可查證機構,可以到臺灣證券交易所查詢:<傳送門點我>
國際供應鏈要求或自主盤查,則沒有規定的機構,視自身及客戶需求選擇。
需要注意的是,查證或驗證機構通常不是企業尋求碳盤查的協助廠商,會有球員兼裁判的疑慮,另外金管會跟環保署認可的第三方查驗機構也有所不同,建議進行查證前可以先確認清楚。
補充:如果是自主盤查或客戶要求,可能可以不用第三方查證(依客戶要求為主),因為ISO14064條文其實沒有規定必須要查證,但主管機關有要求需要以主管機關為主。
結論:
碳盤查不僅是完成永續報告書或法規要求的第一步,更是企業邁向淨零的第一步。然而,碳盤查流程的複雜性與繁瑣性,讓許多企業在開始執行時,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雖然經濟部參考了ISO 14064標準,提出了「邊、源、算、報、查」的簡明口訣,甚至提供試算工具與範本以供參考,但沒有執行經驗的企業仍會碰到:不知道怎麼開始執行、不知道數據如何蒐集、計算標準不熟悉或報告撰寫不完善等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與外部專業顧問合作將是個不錯的選擇。顧問不僅能協助企業規劃流程,釐清盤查範圍與方法,確保每個步驟都符合環境部/金管會的標準與國際標準。透過顧問團隊專業建議,企業不僅能獲得「手把手」的教學,還能快速完成碳盤查,並建立一套可持續運行的數據管理與減排策略,隔年也有相關經驗及資料可快速上手,如有您就是那個不知道如何開始的企業,或有相關顧問需求的夥伴,也歡迎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