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資訊
|
2025/01/02
台灣十大永續風險報告:企業未來面對的風險與挑戰
前言:
隨著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增加,台灣的製造業面臨著日益複雜的挑戰。而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能否進行完善的風險管理,就成為了企業永續發展的關鍵,本文將透過分析台灣與全球風險排行榜,去探討企業經營者、台灣 與 全球之利害關係者,三方看待企業永續風險角度有什麼不同。透過對台灣及全球風險的深入分析,企業能夠更清晰地思考自己低估的風險,以及如何從風險中發現機遇,並為未來鋪設更堅實的發展基礎。
台灣永續最大的風險:社會的挑戰
根據KPMG調查,台灣前十大永續風險排行榜如下圖,社會與環境風險各占4項,經濟風險占2項,表面看似均衡,但若延伸到24項風險,會發現社會風險占比達三分之二,為多數利害關係人最關注的核心議題。
(來源:KPMG台灣永續風險大調查, 2022)
其中,「超高齡化」與「少子化」位居榜首,對企業構成了深遠挑戰。人口結構轉變導致勞動力短缺,企業招募難度加大,並面臨人力成本上升的壓力。同時,扶養比持續上升,使青年人口承受更大的經濟負擔,削弱消費力與經濟活力,進一步形成惡性循環。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市場發展,也對醫療、社會福利等公共資源分配帶來巨大壓力,阻礙社會與企業的長期發展。
一些具前瞻性的企業已採取一些措施來降低這些風險的衝擊。例如,提供更彈性的工作安排、育兒津貼與托育福利,推廣二度就業計畫以吸引高齡人才,或推出多元化福利政策,如員工健康管理、教育補助金或子女照護支持等,減少因家庭壓力導致的員工離職率,並吸引年輕世代加入。
然而,這些「福利」的核心目標並非是要打造幸福企業,當然幸福企業是一個正面聲譽的形象,有利於企業的外部宣傳,但更多是基於風險管理的戰略預判。例如,當產業出現勞動力短缺時,那些早有部署、擁有穩定人力以及長期良好口碑的企業,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這正是優秀管理者透過風險管理擁有的前瞻性眼光,能確保企業在未來的挑戰中具備更強的競爭韌性。
全球永續最大風險:網路資訊與安全
接下來我們換個視角,以「全球」角度切入與國際相比,台灣與全球利害關係人看待風險的角度和重點存在明顯差異。根據《2024年全球風險報告》,近兩年全球風險排行的前五項分別為:錯誤資訊與假訊息、極端天氣事件、社會極端化、不安全的網路世界、跨國武裝衝突。
(來源:世界經濟論壇WEF, 國科會TCCIP翻譯)
相較之下,台灣對某些議題的關注程度明顯偏低,尤其是假訊息、網路詐騙與資訊安全等全球排名前列的風險,卻常被台灣企業忽視或低估。對於專注於本地市場的企業,影響可能有限,但若是涉及跨國業務或供應鏈的公司,這類風險可能直接威脅其國際競爭力。因此,筆者建議企業全面納入這些風險的評估,才能確保在全球市場中保持長期穩健的競爭優勢。
需要特別一提的是,將全球風險拉到未來十年來看,「環境風險」占據了一半的風險排名,反映出資源短缺、極端氣候與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問題已成為國際社會長期關注的議題。雖然這些風險的短期影響可能不明顯,但企業必須未雨綢繆,將其納入經營考量。
台灣是以供應鏈為主的出口地,當國際客戶開始逐漸重視這些議題,不管在選商、材料、技術、合作模式、與要求都會隨之變化,因此唯有早做準備、積極應對的公司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提早規劃與行動,是實現永續經營的關鍵,而風險鑑別件是關鍵中的關鍵,不但要了解台灣自己的,也要以客戶角度思考客戶在意的風險。
從企業CEO角度看風險:供應鏈與資安挑戰再升級
根據《2024年台灣CEO前瞻大調查》,全球在AI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供應鏈風險」再次成為企業的最大風險。是自2021年疫情首次將供應鏈風險推上首位後,2024年其排名再次回歸第一,反映出地緣政治緊張、原材料短缺及氣候變化對供應鏈穩定性的深遠影響。
同時,數位網路安全風險從2022年的第十位、2023年的第八位,快速攀升至2024年的第3位,顯示出在生成式AI應用加速的背景下,數據安全、隱私保護與網絡穩定性已成為CEO的關鍵關注點。AI雖為業務創新帶來全新的可能,但在高度依賴雲端運算的現代環境中,如何保障企業與用戶數據隱私已成為不可忽視的挑戰。企業的領導者必需要立即採取預防行動,如加強技術防禦與數據安全,來確保在AI轉型或數位化轉型的穩定與安全,從而在與國際的競爭中保持優勢。
(來源:2024 全球CEO前瞻大調查)
若將視角拉回處於AI戰場最前緣的台灣,台灣CEO們的視角又有些不同,根據2024年台灣CEO前瞻大調查,其風險排行分別為:
名次 |
項目 |
比例 |
第一名 |
企業營運風險 |
22% |
第二名 |
新興/顛覆性科技風險 |
16% |
第三名 |
地緣政治與政治不確定性風險 |
14% |
第四名 |
供應鏈風險 |
12% |
並列第五 |
數位網路安全 |
10% |
並列第五 |
企業聲譽風險 |
10% |
很顯然,位於AI供應鏈最前端的台灣,企業對供應鏈風險的排名相對全球排行低,但仍高居第四。不過我們若仔細評估這五項之間的關聯性,會發現這前五大風險主要都圍繞在AI技術競爭和大國博弈中,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營運風險也會高出許多,非常考驗企業對危機處理的能力,並且一個不小心掉隊或做出錯誤的決策,可能導致技術的落後,同時大國競爭也加劇能源、航運和原物料供應鏈的不穩定。
結語:危機就是轉機,利用風險中的機遇,創造永續價值
在瞬息萬變的全球環境中,企業若想實現永續發展,必須從風險中做好預防,甚至利用危機去挖掘潛在的機遇。無論台灣面臨的社會挑戰,還是全球關注的氣候與數位安全風險,面對這些議題,企業的決策者最基本的就是要有足夠的風險管理能力,但若決策者夠有前瞻性,或許你看到的不是危機,也不是風險,而是機會!
面對日益複雜且不確定性的全球局勢,台灣企業應以長遠眼光,從挑戰中發掘轉型的契機。以台泥為例,這家水泥產業的董事長,早在別人都還沒開始注重永續多多年前,就成功從高污染行業轉型,並推動低碳建材和綠能創新,經過這些年的累積,現在無論是面對碳稅或近年大家關注的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衝擊,他所面臨的威脅絕對是比其他同業更小,而且這些投資還反倒賺了錢,貢獻公司不少營收,這就是化危機為轉機的最佳案例,企業若能提前規劃並靈活應對風險,不僅能穩固市場地位,還可為下一代創造真正的永續價值。
註:關於台泥更多消息,可參考遠見報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