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峻的背景下,減塑與推動綠色生活方式已成為各城市不可忽視的責任。台北市,作為引領臺灣永續城市轉型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持續推動各項源頭減量與低碳生活政策。其中,近期即將上路的「免洗餐具收費政策」,不僅是一項法令上的規範,更是一場生活習慣的革新。
根據台北市政府環保局公告,自2025年7月22日起,台北市將針對部分地點販售餐飲時使用的一次性餐具實施收費規範。但這項政策並非是全國性的法律,而是台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中的一環,目的在於從日常消費行為中導入減碳與資源循環的實踐思維。這不只是為了因應國際減碳壓力,也是城市治理邁向淨零碳排的具體步伐。
本次政策涵蓋的場所包括台北市內的各級政府機關、公私立學校,以及市府所屬之委外經營場館,總計約280處。像是台北小巨蛋、兒童新樂園、貓空纜車、台北地下街、台北市立動物園等知名場域,都被納入此次列管範圍中。透過針對人流密集、餐飲行為頻繁的空間進行管理,市府期望能發揮政策槓桿效益,引導更多民眾從源頭做出改變。
禁用與規範內容
為了更有效推動源頭減量,台北市此次針對一次性餐具的限制,採取了明確且具強制力的管理方式。
新政策具體規範內容如下:
- 涉及一次性餐具種類:餐盒、碗、筷子、湯匙等;
- 禁止「免費」提供上述一次性餐具;
- 每項一次性餐具收費金額不得低於新台幣1元;
- 適用場所為台北市內約280處,包括政府機關、公私立學校、市府所屬委外經營場館。
此一收費機制的設定,旨在提醒消費者意識到每一次使用免洗餐具的環境代價。同時,透過價格上的差異化,引導民眾逐漸養成自備餐具的習慣。對於店家而言,雖需進行作業調整與公告說明,但也能藉此機會重新檢視內部作業流程與包裝政策,進一步與永續經營目標接軌。
台北市環保局表示,這項政策將會分階段推廣,並輔以宣導與稽查機制,讓制度上路後能更平順地落實於市民日常生活之中。透過制度、教育與誘因三管齊下,市府期望建立一種更具永續意識的生活文化。
民眾對政策感受 褒貶不一
政策一經公布,立即在社群平台與新聞媒體間引發廣泛討論。面對這樣直接影響民眾用餐習慣的轉變,社會反應呈現高度分歧。支持與反對的聲音交錯出現,反映出台北市在邁向永續城市過程中,所必須面對的價值拉鋸與生活現實之間的張力。
不少民眾對政策表示不滿,認為這樣的措施過於干預生活細節,甚至質疑是否真有助於環保,還是只是形式化的收費。有人擔憂自備餐具的不便,尤其在外用餐後缺乏洗滌設施,也有人認為這無形中增加了生活成本,且對特定族群(如學生、外送族群)影響較大。
反對聲音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 政策執行不夠貼近實際生活條件,例如公共場所缺乏洗滌設施;
- 質疑環保效果與「強制收費」是否真有正相關;
- 認為是「假環保、真斂財」的象徵性作為;
- 憂慮增加經濟負擔與生活上的麻煩;
- 擔心部分食品(如鹹酥雞)缺乏合適替代用具。
然而,也有許多市民與網友對此政策表示支持,認為這是環保政策邁出的重要一步。不少人指出,一次性餐具所含的塑化劑與漂白劑等化學殘留物,長期可能造成健康隱憂。也有人認為,透過制度引導與環境塑造,民眾的使用習慣是可以逐步調整的,就如同現在越來越多人習慣攜帶環保杯、購物袋一樣。
支持者的觀點包括:
- 認同從源頭減少一次性塑膠廢棄物,有助環境永續;
- 關注健康問題,指出免洗餐具潛藏化學風險;
- 肯定政策對於培養公民綠色生活意識的長期效果;
- 認為政策可與學校、家庭教育連動,擴大社會影響力。
這些不同觀點,不僅反映出公共政策制定與生活文化之間的張力,也突顯出台灣社會正處於從「方便優先」邁向「永續導向」的轉型關鍵點。如何在制度推行與民眾接受度之間找到平衡,將是政策後續成敗的關鍵。
結語
一次性餐具的收費,不僅是生活習慣的微小調整,更是城市治理思維、消費文化與環保實踐的全面進化。台北市推動此政策,不只為減少塑膠廢棄物,更旨在改變「用完即丟」的消費習慣,引導市民理解資源的真實代價,逐步邁向淨零碳排的城市願景。
這場改變需要耐心與理解。每一次自備餐具的選擇,都是對環境更友善的一步;每一位願意改變的市民,都是永續轉型的關鍵參與者。唯有讓永續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而非額外負擔,這項從塑膠減量出發的政策才能真正走入人心、紮根社會。
未來,這項政策或許會擴大到更多場域與品項,也必然面臨新的挑戰與調整。但只要持續與民意對話、善用制度設計、完善配套支持,就有機會讓環保不再只是口號,而是城市日常運作的底層邏輯。正如我們已逐漸習慣隨身攜帶購物袋與環保杯,相信不久的將來,自備餐具也將成為城市生活的新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