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歐盟長期以來是全球氣候行動的先鋒,率先推動《歐洲綠色政綱》(European Green Deal),並訂下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然而,隨著國際經濟與政治環境變化,歐盟近日提出「永續綜合簡化套案」(EU Omnibus Simplification Package),擬放寬部分企業的減碳義務。此調整涵蓋四大關鍵法規,包括《企業永續報告指令》(CSRD)、《企業永續性盡職調查指令》(CS3D)、《歐盟永續分類法》(EU Taxonomy),以及《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這項變革,將如何影響企業的永續發展戰略與合規壓力,此法案目前尚未通過,但影響甚大值得密切關注。
為何歐盟突然改變風向了?
歐盟此次調整氣候監管政策,背後離不開美國政局的影響。自川普2025年重新上任以來,他大力推動「美國優先」的政策,並在環保政策上大幅鬆綁,例如退出《巴黎協定》、放寬企業環境管制,甚至對外國商品施加高額關稅。我們先不說什麼製造業回流,讓美國再次偉大等議題,筆者認為此次突然轉向「對等關稅政策」以及「消除不公平貿易」才是主因。
例如近期歐盟對美國威士忌徵收25%關稅,隨即引發川普強烈反彈,不僅揚言對所有歐洲酒類祭出200%關稅,更直指「歐盟的成立就是為了坑美國人的錢」。面對川普的貿易強硬立場,歐盟試圖反擊,指責美方設置「不合理壁壘」阻礙自由貿易,並祭出報復性關稅。然而川普始終將歐盟視為先開第一槍的一方,若歐盟不撤回25%關稅反而強硬升級貿易戰,極有可能引來川普更激烈的反制。
而如果回來看待歐盟的CBAM關稅政策,再看看高碳排的美國,此一貿易緊張局勢,也讓歐盟不得不在氣候政策上做出讓步,以減少與美國的經濟摩擦。
調整了哪些措施?
在「永續綜合簡化套案」的法案中,歐盟對四大氣候規範進行調整內容概要如下:
2. 歐盟永續分類標準(EU Taxonomy)
3. 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SDDD)
4. 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
針對這「永續綜合簡化套案」,歐盟官方聲稱每年將為企業減少 63 億歐元的合規成本,大幅降低行政與人力負擔。然而筆者認為,這更像是歐盟因應國際局勢變化、順應川普貿易政策的權宜之計。在美國強勢施壓歐盟削減各類貿易壁壘的背景下,歐洲企業的競爭力將逐漸脫離歐盟保護機制,回歸更自由的市場競爭環境。當保護主義不再,企業之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這法案推出不僅能降低歐盟遭受川普報復性關稅的風險,同時也有助於企業削減成本、提升競爭力,以應對來自美國與中國市場的挑戰,可謂「一石多鳥」。然而,目前該方案仍處於草案階段,最終是否實施,還需等到今年 6 月的歐盟決議。選擇 6 月公佈,或許是有原因的,因為屆時川普的政策方向將大致明朗,歐盟此舉也可能是在「試水溫」,觀察美國的態度後再做最終決定,此外歐盟內部針對是否放寬也有諸多不同聲音,各國之間都有自己利益的算盤,最終是否落地仍需要持續觀察。
影響與結論
但即使最後政策落地使歐盟放寬氣候規範,短期內將讓全球碳排放減緩的進度稍微放慢,但這並不會改變抵禦氣候變遷的長期趨勢。或者這對企業而言,也是一個很寶貴的緩衝期,從原本很擊力道很強的規範,變成有更充裕的時間進行轉型、設備升級以及產品開發,避免過度壓力導致營運受損,將轉型成本分善到更多年的支出當中。然而筆者認為有緩衝期企業就該好好把握,若企業選擇按兵不動,則未來川普4年後下台,或法規沒有如期落地時候,反而會面臨更大的衝擊,以及競爭、合規的風險。
會這麼說是因為即使提出了放寬法案,但歐盟仍在推動其他的綠色轉型政策。例如,近期歐盟國家補助監管機構正考慮放寬規則,以支持潔淨科技與減碳企業,允許政府提供補助或財務誘因,並吸引退休基金、保險公司等私人投資者參與綠色專案。種種現象都表明歐盟目前仍積極推動ESG相關政策中,因此企業應把握當前的調整窗口,靈活規劃 ESG 轉型策略。
最後,永續政策並非零和遊戲,而是一場長期的平衡取捨。在減碳已成全球共識的背景下,政策的調整或許會讓步伐變慢,但方向不變。企業應思考的,不是「是否應該轉型」,而是如何在嚴格的 ESG 法規與市場競爭壓力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以確保自身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