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新知Banner
永續資訊
|
2025/06/26
一碗飯,為什麼讓人開始擔心?──砷到底是什麼?

當我們說到氣候變遷,第一直覺可能是熱浪、海平面上升或極端天氣,但你可能不知道,氣候變遷也正在改變我們吃下肚的食物安全。

最新研究指出,隨著全球升溫與二氧化碳濃度上升,一種本來就存在於自然環境中的元素──「砷」──正在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主食裡,尤其是米飯。


但說到「砷」,很多人第一個反應是古裝劇裡的砒霜——那種會讓人中毒、口吐鮮血的毒藥。

不過其實砷並不是什麼外來劇毒,它本來就廣泛存在於我們生活周遭:從土壤、地下水、空氣到海鮮,砷是地球自然地殼中就有的元素之一。


科學上,砷可分為兩種型態:

  • 有機砷:主要存在於魚、貝類等海產中,毒性較低,進到人體通常一兩天就能排出
  • 無機砷:則是大家比較需要注意的那一種,它常見於地下水、土壤與農地灌溉水中,毒性高、代謝慢,長期累積會造成肝、腎與膽囊的慢性損害,甚至已被列為「確定對人體致癌」的物質。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與美國環保署(EPA)都已把無機砷列為一級致癌物。這代表,只要攝取一點點,就可能慢慢增加癌症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但讓人擔心的不是砷「存在」這件事,而是它怎麼被吃進肚子裡的。尤其在台灣,一個跟我們日常生活最密切的食物——「米飯」,居然就是無機砷的主要來源之一。




【為什麼是米?──地下水灌溉與稻米的吸砷體質】

你可能會問,砷那麼多食物裡都有,為什麼專挑稻米來擔心?關鍵就在於「種植方式」。

稻米跟其他作物不一樣,它大多是「水耕」種植,也就是田裡長期淹著水的環境。這種高濕度、低氧的土壤狀況,會讓土裡的砷變得更容易被植物吸收。再加上如果灌溉水本身就是含砷的地下水,那麼等於是天天餵稻子喝「砷水」,砷自然也就累積進了米粒裡。

1950年代的台灣西南沿海地區,就因為長期飲用含砷過量的深井水,引發了被稱為「烏腳病」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當時不少人出現腳部壞死、黑化,甚至因此截肢。後來流行病學追查才發現,問題就出在地下水裡的無機砷太高,而這些地下水也同樣用來灌溉農田。

臺灣地質學家指出,像是嘉南平原、濁水溪流域、蘭陽平原等地,地下水中天然砷含量都偏高。這些區域如果拿地下水灌溉稻田,稻米吸收砷的風險自然也高。

而不只是台灣,國際上也有類似的狀況。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與世界銀行的研究,在南亞(例如孟加拉、印度)與東南亞一些地區,因地下水中含砷過高,導致長期灌溉稻田後,當地稻米中無機砷含量超標,甚至造成食用者慢性中毒。

研究指出,在「缺氧、飽水」的田地中,砷會因為厭氧菌活動活躍而被釋放出來,這樣的環境在水耕稻田中根本就是日常。更進一步的說,如果這些稻米再加上土壤施肥不當、氣候變遷造成水溫升高,都會讓砷吸收更嚴重。


【暖化不是只有海平面上升──砷也跟著變多了?】

我們常說氣候變遷會讓颱風變強、極端天氣變多、農作物歉收。但你可能沒想到,它也可能讓我們吃進更多「重金屬」。

最新發表在《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的國際研究發現:隨著地球暖化與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稻米中的無機砷含量也跟著升高。這項研究橫跨十年,在中國四個不同地點試種了28種水稻品種,結果發現超過九成的品種在氣溫升高與 CO₂ 濃度上升的情況下,稻米內的無機砷明顯增加。

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其實很直觀:

當環境變得更熱、溫度與濕度升高,水耕田中的厭氧菌(喜歡低氧環境的微生物)活性也會變旺盛,而這些菌會幫助土壤中的砷轉換成容易被稻米吸收的型態。也就是說:氣候越暖,砷越容易跑進米粒裡。

研究甚至推估,光是中國一地,若稻米砷含量持續上升,到2050年可能會多出超過1900萬起與砷有關的癌症風險個案。這還只是保守估算,若放眼全球,尤其是其他仰賴水耕稻的地區,如東南亞、台灣、美國南方,都可能面臨類似問題。


從 ESG 的角度來看,這不只是食品安全問題,更是氣候變遷下的農業風險管理議題。未來,不只企業的碳排放要揭露,農業生產鏈中「極端氣候下的重金屬吸收」問題,也應納入風險盤點。



【砷不砷,由你決定──選米、煮法到農業管理的永續解方】

稻米不會從餐桌上消失,現在是多數台灣人的主食,以後想必也會是,但我們可以選擇怎麼吃、怎麼種,讓砷的風險降到最低。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分散風險」:

別每次都買同一品牌、同一產地的米,偶爾換口味,也能幫助避免長期累積某一來源的重金屬。


另外,煮米的方式也有差別。根據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研究,一種「兩段式煮法」可以顯著降低米中的無機砷:

先把米放入滾水中煮5分鐘後瀝乾,再用新水煮熟,就能去除白米中約七成、糙米中約一半的無機砷。英國食品標準局也建議,煮飯前先用大量清水沖洗米,再以1:6的水米比例烹煮、瀝乾,是簡單可行的家用方法。


那農業端呢?答案就不是只有「少用地下水」這麼簡單了。

目前國際上有些正在研究的方法包括:

  • 間歇灌溉:不讓田地長時間淹水,減少厭氧環境,有助於抑制砷釋出(但須注意可能讓鎘上升);
  • 調整施肥組合:像是添加磷肥或矽肥,干擾砷與植物的結合方式;
  • 培育低砷吸收率的稻米品種,從源頭做品種改良;
  • 優先使用雨水或地表水灌溉,減少使用含砷地下水。

這些方法雖然仍在驗證中,但若能與永續農業政策結合,例如建立「高風險區稻米砷監測資料庫」、提供農民轉型灌溉補助,甚至納入 ESG 報告的供應鏈風險指標,就能把研究成果轉化為制度變革。

對於一個關心永續的企業/品牌來說,這不只是一項責任,更是一種選擇。


我們可以選擇只看短期成本,忽略氣候與污染的潛在威脅;

也可以選擇主動了解產地風險、支持透明的檢驗制度,甚至在源頭協助農民打造更安全的種植環境。


畢竟,永續不是「不出問題」,而是在問題出現前,就準備好應對的能力與選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