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為什麼中小企業也需要永續經濟活動認定
過去我們談到 ESG 或永續發展,多數人會覺得這是大型企業才需要關注的事。然而近兩年情況已經徹底改變,全球供應鏈的ESG要求正在快速往下游延伸,許多中小企業雖然不直接出口,卻是國際品牌的二、三階供應商,也開始收到客戶要求提供永續數據、節能減碳證明的通知。
同一個時間,金融機構在放貸與投資時,會將企業的「永續占比」納入評估。有通過官方「永續經濟活動認定」的企業,不僅在融資審查上更具優勢,也更容易爭取綠色貸款、享有利率優惠,詳細可以參考「綠色金融」的這篇文章,無論大中小企業現在只要跟銀行往來,都會開始被銀行要求填寫ESG相關表單,而這個表單是會上傳到「聯徵中心」的,未來中小企業相關的合規標準只會越來越高。
對中小企業來說,這可能是個成本,但換個角度想提高行業門檻,也可能是個長期的機會:
- 提前取得認可 → 增加政府競標與企業合作機會,且門檻變高競爭者相對會變少
- 永續認定加分 → 提升金融機構與投資人信任度,並且更容易獲得貸款以及優惠利率
- 強化品牌形象 → 在客戶心中建立穩定、負責任的供應商形象
第二章:永續經濟活動認定是什麼?
《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由 金管會 制定,是目前台灣官方用來判斷企業經濟活動是否「永續」的重要依據。它的核心目的,是為金融機構、投資人以及供應鏈提供一套統一的標準,幫助界定哪些經濟活動對環境與社會有正面影響。
三大認定條件
要通過認定,必須「同時符合」以下三項條件:
- 氣候變遷減緩
- 氣候變遷調適
- 水與海洋資源永續利用與保護
- 循環經濟轉型
- 污染預防與控制
- 生物多樣性保育與生態系統復原
3. 不造成重大社會危害:必須遵守勞工權益、人權保障與相關社會責任規範
兩種經濟活動類型
- 一般經濟活動:必須達到明確的「技術篩選標準」,例如碳排放強度、能源效率、水資源利用率等。
- 支持型經濟活動:本身即具永續性質,例如可再生能源製造、廢棄物回收等,但仍需符合環境與社會合規要求,這個包含的產業非常多,而且此類型預設就是對環境有實質貢獻,只要評估2跟3即可通過,門檻相對低,建議相關行業的可以去申請,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實際上更多,包含相關製造或軟硬體系統商):
- 再生能源相關:太陽光電、風力發電、地熱能、海洋能、氫能製造與應用
- 能源轉換與儲存:儲能系統、電網穩定化設備、電動車充電設施
- 循環經濟產業:廢棄物回收與再利用、再生材料生產
- 污染防治與資源保護:水資源回收再利用設施、空氣污染防制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育與復育計畫
- 運輸減碳設施:公共運輸系統優化、低碳或零排放運輸設備
詳細包含的類別可以去看官方公告之永續經濟活動認定指引,目前最新是第二版,未來隨著更新可能會擴展到更多行業,認定規則也會跟著變動。
第三章:中小企業的商機與挑戰
雖然永續經濟活動認定聽起來門檻不低,但對中小企業而言,反而可能是一個快速拉開差距的機會。原因很簡單:
- 大企業申請認定需要協調龐大的部門、複雜的流程
- 中小企業組織規模小,決策快、行動快,往往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改善與申請,並且一定有很多人不知道要申請,等發現已經損失商機了。
中小企業的三大商機:
- 搶佔供應鏈優勢:取得認定後,對政府或客戶合作或有加分,因為這可直接提升其供應鏈永續比例。
- 獲取金融與政策紅利:有認定的企業更容易申請到綠色貸款、低息融資,也有資格申請部分政府補助,因為銀行那邊也有綠色金融的KPI壓力。
- 品牌形象加分:能對外主動宣示「已通過官方認定」,提升市場信任度與媒體報導機會。
中小企業的三大挑戰:
- 缺乏專職 ESG 人員:多數中小企業沒有專責部門負責盤查與申請,導致資訊不完整。
- 不清楚產業對應的技術標準:不知道該對標哪一條永續經濟活動清單,常因選錯類別而延誤進度。
- 資料與文件蒐集困難:缺乏系統化記錄能源使用、排放數據、合規文件,增加申請困難度。
>>顧問觀點:這些挑戰,其實正是我們顧問公司可以切入的地方。我們可以協助企業快速盤點、對標標準、補齊文件,將原本需要半年以上的作業,壓縮到 1–2 個月內完成。
第四章:中小企業高關聯產業速查表
許多企業聽到「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可能在想的是:「到底我的產業有沒有關係?能不能申請?」
其實,金管會的指引涵蓋範圍非常廣,尤其是第二版更新的支持型經濟活動,那申請就會飛簡單,但對中小企業最困難的還是一般經濟活動,因為他要達到技術篩選標準,不只能源、製造業,連農業、運輸、建築等產業都包含在內。對中小企業來說,重點是先找出自己屬於哪一類經濟活動,再比對是否符合技術門檻。
以下表格,整理了與中小企業高度相關的重點產業,並簡列出主要認定門檻與申請要點,方便各位客官快速對號入座。
永續經濟活動認定表 (常見產業簡易版)
(詳細請以官方公告之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為準 【傳送門點我】)
產業 |
實質貢獻門檻(節選) |
企業需準備的證據 |
顧問可協助 |
半導體製造 |
6吋≤2.18 kgCO₂e/㎠、8吋≤2.51、12吋成熟≤1.31、先進≤9.58;封測用電:Lead Frame≤55 kWh/千個、BGA≤22、Flip Chip≤230、Bumping≤85、測試≤12。 |
年度能耗/排放數據、產線產出面積/產量、用電計量、製程別邊界說明 |
盤查邊界設定、資料蒐集與係數、改善方案(製程與能源)、認定文件整備 |
平面顯示器面板 |
單位投入基板面積排放:3.5代以下≤0.600 tCO₂e/㎡、4代以上≤0.150;或能耗:3.5代以下≤600 kWh/㎡、4代以上≤120。 |
基板投入面積、能源帳單、製程能耗分攤 |
碳/能耗基準線建立、節能專案規劃、佐證文件撰寫 |
電腦及其週邊 |
產品取得 EPEAT、ISO14024 第一類環保標章、Energy Star 或臺灣節能標章;或依 ISO14021 自宣並第三方查驗。 |
產品型錄、測試報告、標章證書 |
標章路線選擇、測試與文件對接、節能設計建議 |
紡織(人纖/紡織/染整) |
人纖產品之單位碳排或用電達標;紡紗織布:≤2.2 tCO₂e/噸或能耗≤4,200 Mcal/噸;染整:≤2.7 tCO₂e/噸或能耗≤5,400 Mcal/噸;再生料可用 RCS/GRS。 |
用能/產量台帳、再生料來源與驗證、製程參數 |
能耗/碳排核算、再生料驗證導入、製程節能提案 |
鋼鐵 |
電弧爐:碳鋼≤0.476 tCO₂e/噸或廢鋼比例≥90%;高合金鋼:≤0.620 或廢鋼≥70%。一貫製程另有鐵水/燒結/焦炭強度門檻。 |
爐別/配料與廢鋼比例、排放盤查、產量紀錄 |
配料結構優化、盤查與係數選用、改善路線圖 |
水泥 |
熟料≤0.90 tCO₂e/噸;水泥成品≤0.87 tCO₂e/噸(範疇1+2)。 |
熟料與成品產量、燃料/電力用量、排放計算表 |
AF/AR(替代燃料/原料)策略、窯爐效率改善、佐證資料彙整 |
玻璃(平板/容器) |
平板玻璃單位產品排放≤1.0121 tCO₂e/噸;或再生綠色產品認定。 |
產量、燃料/電力、再生料證明 |
能耗/配料優化、資源再生標章申請 |
造紙 |
產品別之單位碳排或能耗達標;同時可看廢棄物再利用率與COD/廢棄物產生量門檻(產品別)。 |
產量、能耗、COD監測、廢棄物台帳 |
製程節能與用水優化、汙染管制提升、指標計算與揭露 |
貨運汽車運輸 |
使用零直接排放車輛;或每噸公里排放≤50 gCO₂e/噸公里;或加入 EV100/EV100+並達年度目標。 |
車籍/里程、油耗/電耗、運量、路線資料 |
車隊汰換與路線優化、EV充電規劃、績效計算與驗證 |
廢棄物清除 |
使用「環保車輛」:符合最新或前期排放標準且里程≤80萬km或車齡≤10年;或採純電/氫能車。 |
車輛排放證明、里程/年限、清運紀錄 |
車隊合規盤點與更新、申請補助、資料佐證 |
新建築物/既有建築改繕 |
三年過渡期:綠建築銀級+能效1級必須;另擇一:低碳建築≥2級或智慧建築銀級、或綠建材面積比例達標。改繕同規則;循環材料使用另有比例要求。 |
標章證書、能效標示、建材來源與用量 |
標章路徑規劃、材料比重盤點、證據文件彙整與送審 |
使用方式:先找到你的產業類別 → 確認對應的永續經濟活動 → 初步檢視公司現況是否接近門檻。如果不確定,顧問可以協助進行免費盤點評估。
第五章:認定申請流程(顧問帶你走)
對多數中小企業而言,最大的疑問不是「要不要申請」,而是「怎麼申請、要準備什麼」。
永續經濟活動認定的申請流程看似複雜,其實可以拆成幾個明確步驟。若有專業顧問介入,通常能比自行摸索快 2–3 倍完成。
申請流程六步驟
- 盤點經濟活動:釐清公司所有業務活動,並對照《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找出可能符合的項目。
- 比對技術標準:檢查是否達到官方規定的量化門檻(如能源效率、碳排放強度、再生原料比例)。
- 差距分析:找出距離達標的差距與原因,例如設備效率不足、數據缺失、合規性待補強。
- 改善計畫:提出具體、可落地的改善方案,確保能在最短時間內達到認定條件。
- 準備佐證文件:整理必要的數據、報告、驗證證書、採購憑證等,確保一次送件就能通過。
- 協助申請與後續維護:提交申請並追蹤審查進度,後續提供持續改善與年度維護服務,確保資格不被取消。
顧問介入的優勢
- 節省時間:免去自行解讀龐雜指引的時間,直接用對的標準切入。
- 降低錯誤:避免因文件缺失或類別選錯被退件。
- 一次到位:同時規劃未來可能的版本升級,避免每次都從零開始準備。
第六章:顧問的價值
許多中小企業在接觸「永續經濟活動認定」時,會遇到三大阻力:
- 不知道從哪開始(資訊碎片化、條文難懂)
- 缺乏專責人員(沒有 ESG 或法規專職)
- 擔心成本過高(怕花了錢也拿不到認定)
而顧問的角色,就是幫企業把這些障礙一次拆除。
我們能帶來的關鍵價值:
- 快速盤點與精準對標:透過過往申請經驗與產業資料庫,在短時間內找出企業最可能通過的永續經濟活動類別。
- 量化數據與文件補強:協助收集能源使用、碳排放、原物料使用比例等數據,並以符合審查標準的格式整理。
- 跨部門整合與流程優化:與採購、營運、生產、財務部門協作,確保改善計畫可落地並能長期維護。
- 一次通過的成功率:根據顧問輔導案例,一次送件通過率可達 90% 以上,遠高於自行申請平均水準。
- 長期版本升級佈局:在第二版標準下通過的同時,預先佈局未來第三版、第四版可能新增的要求,避免每次版本更新都被迫重工。
第七章:結語與未來趨勢
永續經濟活動認定,不是大企業的專利,中小企業一樣能輕鬆取得官方認可。
它嚴格說起來不是證書,更是未來市場競爭的入場券:
- 沒有認定,可能在供應鏈淘汰名單上
- 有了認定,不只保住合作機會,還能因為行業門檻變高,未來業績更有保障,並且還可以打開更多融資、補助與國際市場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