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新知Banner
永續資訊
|
2025/08/11
綠色金融正悄悄掐住你的命脈:中小企業為何不能再忽視永續?

1. 綠色金融是什麼?為什麼它現在這麼重要?

過去企業向銀行借錢,只要有財務報表、資產抵押、正常營運記錄,大致上就可以順利融資。不過現在這門檻變了,你還要有「永續表現」才比較能夠借到錢。


這一切的根源,其實都來自「綠色金融」的推動,綠色金融,指的是金融機構在放貸或投資時,會額外考慮受資方對環境、社會與治理(ESG)的風險與影響。這不是純粹出於企業社會責任,而是來自監管制度與國際準則的壓力:聯合國、金管會、IFRS、歐盟永續分類法等都已要求金融機構揭露其資金流向的永續風險。


白話的說,這意味著即使企業財報再漂亮,若被認定為高碳排、缺乏 ESG 策略的對象,仍可能被銀行列為「高風險授信戶」而難以借到錢,或借到的金額會比較少


這是由政府與銀行體系共同設計的一套完整制度,目的就是用資金流動的規則,來推動企業永續轉型——誰能借錢、誰會被限縮,將取決於你的 ESG 表現與碳排風險,這樣的設計,其實就是政府有意為之。過去靠法規與倡議無法讓企業真正重視 ESG,但當銀行開始從源頭緊縮金流、調整貸款利率與額度時,就沒企業能忽視這股壓力——除非你完全不與銀行往來,或者有「富爸爸」支援。否則,不走永續這條路,企業在借款的路途上就會異常辛苦。




2. 銀行為什麼要配合政策?貸款企業的碳排會變成銀行的碳排

大多數人可能以為,減少碳排放是那些工廠、製造的事,關銀行沒啥關係

但其實只要跟銀行有金錢往來──例如貸款──你產生的碳排放,部分會被算進銀行的排放清單,這就是金融業的「範疇三(Scope 3)」排放來源之一,在計算碳排放的時候銀行通常只有不到5%的碳排是自己使用的,都是源於他的客戶排碳,而銀行要減碳勢必就得讓他的貸款客戶減碳。


根據《PCAF 國際碳會計準則》,銀行對企業的碳排計算方式,是根據其出資占比計算碳排權重。舉例來說:

  • 假設 A 公司一年碳排放為 500 噸 CO₂e,整體資產市值是 1,000 萬元
  • 而銀行向他提供了 100 萬元的貸款,相當於 10% 的出資比例
  • 那這家公司 500 噸的碳排中,有 50 噸(10%)會被歸類為銀行的間接碳排放

這種核算機制,就是為什麼金管會會要求所有銀行,在放貸前必須評估對象的 ESG 表現與碳風險。因為你碳排太高,不但會讓銀行自己的 ESG 評比被拖累,甚至影響他們是否能取得「永續授信額度」,這可是會牽動銀行自己的資金成本。


因此現在,不管你是哪一家銀行,只要是中大型授信,都會要求你填寫一份《企業 ESG 資訊及永續經濟活動自評問卷》,裡面不僅會問你有沒有訂定 ESG 政策、董事會有無負責任人,更會問你是否做過碳盤查、碳管理、是否設定過減碳目標。



3. 你填的 ESG 表現,會被送到聯徵中心,留下全銀行共用紀錄

你以為只是填一份問卷表單,隨便填填交一下功課就好?

錯了~你填下去的 ESG 問卷,不只是給這家銀行用,還會被送上「聯徵中心」建檔,變成整個金融體系共享的 ESG 信用紀錄。


這意味著:

  • 你在 A 銀行的 ESG 填答表現不好,B 銀行一樣看得見
  • 未來想換銀行、轉貸或提高額度,你過往的 ESG 紀錄會跟著你走
  • 銀行端會利用這些資料,調整放款條件、決定是否納入永續授信額度

某種程度上,這份問卷就像是 ESG 版的「信用評分」,他是你在整個金融圈的「ESG信用履歷」,而這份履歷一旦成形就不容易消除,千萬不可以隨便填填就提交,而更重要的是,金管會已經明確表態,這項制度不是短期措施,而是未來授信流程的常態。當 ESG 信用資訊成為金融資源配置的依據時,企業就算不上市、不接外單,也會因為「借錢」這件事,被迫進入 ESG 評分體系。


這也回應了很多老闆的疑問:「我沒打算永續,我又不上市,幹嘛搞 ESG?」——

答案是:你不搞,銀行也會逼你搞。



4. ESG 表現真的會影響貸款利率與額度

不過話說回來也不必過度恐慌,不少企業主一開始聽到要填 ESG 問卷,反應都是:「不填就不能貸款嗎?」答案是:不會因為這個不給貸,但條件絕對會變差,因為你的ESG「信用」分數變低了。


銀行在進行授信評估時,本來就會考量各種風險來源,例如財務體質、營運穩定性、擔保品價值等等。現在 ESG 風險,特別是氣候相關的風險,已經被正式納入其中,變成銀行的放貸風險模型之一。


舉例來說,假設兩家公司財報結構差不多、貸款額度也相近,A 公司做過碳盤查有基本 ESG 管理制度,而B 公司從來沒管過碳排,ESG 問卷幾乎空白,那從銀行風控角度來看,B 公司對氣候法規的適應力低,長期來看可能出現環保罰鍰、供應鏈被淘汰、甚至營運中斷等風險。

這些會變成銀行潛在呆帳因子,自然會導致銀行要求更高的利率、更嚴格的擔保品、或乾脆縮減授信額度。


業界甚至有聽說某些銀行甚至已經內部制定「永續授信利差」制度,根據企業的 ESG 分數調整利率,因為這樣可以標準化而降低銀行管理成本,而我相信未來其他銀行也會往這個方向去努力,也就是說未來企業的永續管理能力好壞,將更直接的影響企業貸款的價格,而且可以跟銀行談的空間會更小。



5. 中小企業別再說「ESG 跟我無關」:供應鏈會逼你,銀行也會盯你

剛剛有講到,那些問卷線自普遍用於「中大型授信」,但中小企也也不要高興得太早~

很多中小企業主會說:「我又不上市,幹嘛理 ESG?」


老實講,中小企業的確可以不寫 ESG 報告書,但你一定會做下面這三件事情:

  • 和銀行有往來
  • 是某家上市櫃公司的供應商
  • 是外國大品牌的供應商

不管你是哪一個,最後99%都會接回銀行,畢竟企業沒有銀行還真不好辦咧,回頭過來就算不是銀行給壓力,這些企業正在被規定要揭露碳排、供應鏈風險與 ESG 管理措施,他們除了自己交報告,也會要求他的供應商要交報告,差別在於越是共應鏈的上頭所寫的ESG報告通常會更詳細。


此外,就算你不在供應鏈上,難道你一輩子都不貸款、不轉貸、不融資?銀行現在正在收緊資金門檻,ESG 表現就是它們看的一環。


更現實的是——你以為有做也有填,只要做基本的讓銀行這關過了就沒事? 但你可能忘了,台灣的金融體系當中的聯徵中心一體通報。只要你 ESG 評分低,不論哪家銀行透過聯徵中心都看得到那份問卷。



6. ESG 正式財務化:它其實已經變成企業的「無形資產報表」

傳統財報讓我們看到的是公司的資產、負債、現金流與盈虧結果,但這只是企業的一半。另一半,藏在財報看不到的地方──品牌形象、員工權益、道德風險、氣候衝擊,還有永續發展能力,上面任何一個出問題,例如造假、欺壓、詐欺、為了成本使用童工...等,都可能讓投資人的股價跌到脫褲。


這些無形風險與潛在價值,正是 ESG 報告書想要呈現的內容,也是股東/投資人想看到的內容。這也是為什麼目前ESG永續報告書只有強制規定上市櫃公司在做的原因,金管會早已宣布,台灣上市櫃公司必須將 ESG 報告書與年度財報「同時公告」,這也代表了ESG已經不是大家印象中的作文比賽報告書,他它是評估企業經營風險、治理品質、未來競爭力的另一份財務文件。


事實上,在歐美市場,越來越多投資人與資產管理機構將 ESG 報告書與年度財報並列檢視,因為 ESG 能揭示企業是否具備面對長期挑戰的能力,尤其是氣候變遷與社會責任方面。這些投資人往往不是硬性要求企業必須做什麼,而是關注企業是否意識到這些無形風險,並且已採取具體措施進行預防。


他們關注的是企業是否因追求短期利益,而做出損害長期永續生存的決策。市面上不乏公司 CEO 目光短淺,以提升短期績效為優先,卻犧牲了公司的長期發展。例如,在面對全球少子化等長期趨勢時,企業是否提出因應策略?還是僅把工廠搬遷至薪資更低的地區,繼續透過壓低成本來維持競爭力?


過去的產業轉移路徑大致是美國→日本→四小龍→中國→東南亞,如今有些企業甚至考慮將製造基地轉移至非洲,但非洲之後呢? 這種單純以低薪為競爭手段的模式,正因全球ESG標準的推行而變得更難複製,因為ESG和綠色的「合規成本」正在上升。


在某種程度上,全球推動 ESG 也是一種競爭門檻,阻止企業盲目追求短期利潤的同時,提升產業轉移的成本與難度,促使企業真正走向長期且負責任的永續發展,當企業追求最低成本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往往迴力鏢都會回來打到自己,而這也是投資人最害怕的事情,以前有財務報表,現在有ESG報告,兩者相輔相成,現今都成為投資人要看的最重要的財務報表。



7. ESG項目很多,但最被銀行看重的是碳排放

ESG 涵蓋範圍廣泛,從公司治理、員工權益、社區影響,到環境責任等各個面向都有涵蓋。但在這些指標當中,碳排放無疑是銀行目前最重視且最具體的指標之一。


為什麼碳排放特別受到關注?原因包括:

  • 它是最容易用數據量化的環境指標
  • 擁有標準化的計算方法(如 GHG Protocol)
  • 各國政府正積極制定碳稅、碳費等相關法規
  • 國際供應鏈越來越多要求企業揭露碳排與減排目標

更重要的是,銀行的碳排放計算中,企業貸款所涉及的碳排放會被計入銀行的「範疇三排放」,也就是來自企業上下游的間接排放。這是銀行推動減碳的原因:無論銀行自身怎麼節能,真正能快速減碳的還是客戶的減碳。


而中小企業也不要覺得跟我無關,一般來說大公司交大財報,小公司也有小財報要申報,同理來看雖然目前只有大企業需要提交ESG 永續報告書,但未來下放要求中小企業也提交簡化版的報告是大有可能的,尤其在碳排放計算上可能最終無法逃避。



8. 碳排放沒你想像中難查,也沒你以為的貴


面對這樣的趨勢,當前還沒被要求要做碳盤查的企業可能會有兩種反應

  1. 聽到「碳盤查」就頭皮發麻,覺得這是只有跨國企業、上市櫃公司才做得起的事情。
  2. 馬上就做下去了,隔天開始換 LED 燈、節能設備、冷氣,或是投資電動車

這兩種反應分別都要說說,先從第二點開始說起

1.「千萬不要一開始就急著換各種節能設備」因為減碳必須有基準線作為起點。例如,今天你的碳排放是 100,明天減到 90 才算是 10% 減量;如果你一開始就做到 50才要做碳盤查,那你的基準就是從50開始算,要再往下減 10%,會變得極其困難,因此,有智慧的企業早就發現,碳盤查其實越早做反而越好。


2. 而對於聽到碳盤查就覺得玩不起的中小企業,其實價格未必大家想像中的貴,因欸碳盤查有分層次、有分類型,不是每個企業都要一開始就做到最完整、最複雜的版本。尤其是非製造業的中小企業,實際上要盤查的項目非常少,成本也比你想像中更低,而且是遠低你的想像。


舉幾個例子你就懂了:


  • 一家中型科技服務公司,盤查時只需計入:辦公室用電、員工通勤、差旅、資本設備的基本資料
  • 餐飲業或零售業,只要掌握:冷氣耗電、物流、採購食材來源等幾個核心項目

這些資訊多數本來就會出現在帳上或水電單據中,而且「電力」基本上就佔這些企業絕大多數的碳排,如果沒有要求計算範疇三(上下游供應鏈),只要有人在第一年幫你統整計算,後續大多數都只是根據電費帳單,或油單來更新數據而已,搞不企業自己就能做了,只有第一年可能會比較費力一些。



9. 結語:台灣永續趨勢下,中小企業怎麼準備才不會被銀行掐住命脈?

綜觀台灣目前的永續氛圍,碳排放管理已經成為企業 ESG 里最核心的要求之一。不論你是大公司還是中小企業,未來都無法迴避這塊風險管理。


好消息是,隨著法規與市場推動跟技術的成熟,碳盤查和減碳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高門檻,而是有系統、有步驟的管理流程。借助專業顧問和工具,你的企業完全可以做到既省錢又有效率地完成碳排管理,提升銀行評分,甚至轉為資金優勢。


如果中小企業對於ESG或者碳盤查有興趣但不知道找誰的話,都歡迎與我們公司聯繫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