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新知Banner
永續資訊
|
2025/07/03
醫院人才流失嚴重,醫院做永續不是只有節能減碳


一、關於永續醫療

提到醫院的永續經營,大家最常想到的可能是節能減碳、綠建築、或者廢棄物處理這些較偏環境面的永續做為,但醫療能不能真正永續,其實關鍵不是在設備或能源,反而在「人」——也就是正逐漸流失的醫療人才,許多人只在新聞看到護理師離職潮的新聞,卻很少人關注其實醫生人力也正在離職或減少,而本篇就要從大家比較少關注的醫生角度切入。

從我們觀察的 ESG 架構來看,「社會」與「治理」是醫療永續中常被忽略,卻最關鍵的一塊, 台灣醫療體系這幾年面臨的問題,像是急診爆量、兒科快招不到醫師、某些科別醫師紛紛離開醫院,背後遠不只是人力短缺這麼簡單,而是整個制度開始出現斷層的徵兆,也是業界呼籲醫院必須要盡快開始做永續的原因,但說的容易做的難,事情挑簡單的做是天性,醫界是否真的有決心改革還是未知,不過筆者相信,只要把人力穩定、制度健全一起納入永續治理思維,台灣醫療就能真正走向長遠發展。


二、五大皆空:醫院人才永續正亮紅燈

台灣醫療體系長期以來都有一個業內人士才知道的詞——「五大皆空」,這不是什麼佛家用語,而是指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與急診五科人力短缺,原因不是因為醫生不夠,而是醫生不願意擔任這些科別的醫生。 而這個議題不是只有醫生該關注而是全民都該關注,因為這是攸關全民健康安全的問題,想像一下現在的醫院就跟建築工地一樣,目前還有老前輩撐著,但10-20年後呢?當這些長輩退休或做仙了,以後這個高齡化社會,誰來幫人民看病呢?

從 ESG 的觀點來看,這代表醫療機構在人力資源管理與營運韌性上正面臨結構性風險。人才供給失衡的結果,不只是醫療量能下降,更會進一步影響醫療品質、病患安全,甚至醫病關係的穩定性。

以兒科為例,過去四年住院醫師的招募率已從98%降到只剩約七成,甚至有醫學中心連續兩年招不到一位住院醫師;急診科情況同樣嚴峻,新進人數已低於離職人數,高達兩成的急診醫師選擇離開臨床現場,改投入醫美、診所或其他非臨床產業。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波人力流失的趨勢不再局限於五大科。近期更有報導關注到神經內科、胸腔科等其他科別同樣需面對急重症的科別也開始出現斷崖式的離職潮,「五大皆空」已經逐漸擴散,形成醫療體系全面失血的警訊。

在可預見的未來,當資深醫師退休、新血補不上來,醫院將無法維持正常營運。這對任何希望強化永續治理的醫療機構來說,無疑是最迫切也最難解的挑戰。


三、高工時、高壓力、低報酬的永續破口

急診與兒科並非孤例,而是整體醫療體系中最直接反映永續困境的兩大破口。高工時、高壓力、但報酬始終不成比例,這樣的三重矛盾已成為醫界普遍現象,關鍵科別成為最先爆發的警訊。

根據報導,急診根本不是「某個人」過勞,而是這條防線的系統性問題。急診醫師每週平均工時竟達69小時,部分月度高達180小時,幾乎都是「夜班+白班」不間斷輪替,再加上未計入的行政與教學工作,時間耗費遠超健保給付水平,而幾乎所有醫生在進入醫院前都會簽放棄權益「勞保但書」,導致醫生權益無法受到保障。

有人形容,急診就像是「地獄的第十八層」,壓力與疲憊真的不是一句「忙」能形容 。

同樣問題也存在於外科。早在2009年,奇美醫院外科住院醫師蔡伯羌因過勞而於開刀房昏倒,甚至造成永久性記憶障礙。法院後確認此為「職務過勞導致職災」,醫院最終被判賠超過780萬元 ,這顯示高工時體制不只影響醫師生活,也與醫療安全與法律風險息息相關。

在兒科現場,長期住院醫師招募率降至70%左右,主治醫師不得不直接上夜班,造成疲憊過勞,卻仍無法獲得額外報酬補償。重點是:高工時與高風險並未轉化為合理金錢保障,醫師們不僅感受到職場剝削,更對未來充滿不安。

再看看內科,多數病患為重症,不能開刀只能吃藥那種,病患隨時可能會離世,導致醫生可能從上班到下班都沒停過,如果輪值班更是根本不用睡,從踏入醫院開始要一直到隔天下班後才能休息好好吃飯(EX:Day1 6:00 ~Day2 17:00),許多醫生很常買一杯有料的飲料撐一天

其實很多科別都是高工時+高職責+低報酬,是普遍存在的醫界問題。「五大皆空」只是最嚴重的部分,而真正的裂縫在於制度未能以公平回報交換醫療人力投入,因此醫生自然會跑去相對公平的環境,例如醫美診所,薪水優渥,還可以準時上下班。


說到這邊可能會有人想挑戰:「醫生怎麼可能是低報酬?」

但一般民眾不知道也正常,畢竟不是所有人身邊都認識醫生朋友,要解答這個問題必須先從醫生的養成之路開始:醫學系畢業-->國考取得證照-->醫院考試-->不分科受訓-->專科受訓-->考過專科-->成為主治醫師。

其中在考過專科之前,薪水低工時長,有醫界友人分享算下來時薪甚至不如便利商店打工店員,下班後還要持續讀書準備考試,過得比一般上班族還辛苦但薪水更低;而考過專科之後,主治醫師雖然較沒有排班這件事,但幾乎都是on call 非常辛苦。

但話說回來,真的只是報酬問題? 雖然健保給予我們人們許多便利,但在醫界卻被稱為共產制度,這是導致不同科別受到不同待遇的主因之一,但這並不代表薪酬就是主要原因,因為如果問醫生薪水提高了就不會離職嗎?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他背後的問題是複合式的,這邊將在下一章節,舉另一個原因當作例子:「醫療糾紛」。


四、高風險醫療與醫療糾紛

醫療人才流失的背後,除了低薪與過勞,還有一項常被忽略的因素——醫療糾紛。

特別是在婦產科與兒科,醫師面對的是生命攸關的新生兒及孕婦,醫療行為風險極高。去年,一名婦產科醫師在協助難產時沒有成功導致新生兒死亡,雖一切都符合流程,但最後仍被判賠新台幣1400多萬元,這樣的鉅額賠償對年輕醫師而言,幾乎是「傾家蕩產」的打擊,甚至可能直接抹滅其救人的熱情,而類似的案子不只是在婦產科與兒科,其實有不少科別都是高風險的。

此類判決背後,反映出台灣《醫療法》修法後刑事責任降低,但民事賠償卻大幅增加的「翹翹板效應」,雖然醫生不必擔心醫療失敗後的刑事責任,但民事責任卻沒有等同的減少反而還增加了,造成醫師在刑事與民事責任間的矛盾,打擊專業士氣,也是某些高風險的科系很少有新的醫生的原因之一,現在如果在這些比較又忙風險又高的科別看到年輕的醫生,真的要非常尊重他們,並且盡可能全民一起好好愛護這樣的稀有生物。

從 ESG 的面向來看,醫療糾紛問題不僅是個別醫師的挑戰,更是整體醫療體系治理的警訊。只有建立更完善的醫療糾紛處理機制,並提供合理保障,才能吸引並留住優秀人才,實現真正的醫療永續

但講到這裡已經許多讀者可能已經發現了,醫院要做好ESG恐怕不只有管好自己就行,他還包含了體制改革、法律立法、資金援助、民眾教育...等多層次問題。


五、健保制度與醫療體系的結構性挑戰

健保制度是台灣醫療永續的核心支柱,然而多年來的制度設計與運作現況,卻逐漸暴露出結構性缺陷,成為醫療人才流失與醫療服務品質下降的根源之一。

首先健保總額成長率長期趨緩,導致醫療資源緊縮,醫院經營壓力沉重。面對有限的預算,醫院不得不縮減成本,包括關閉病床、限制護理人員聘用,造成醫護人力更加緊繃。尤其急診及重症病房因護理人力不足,病床空缺率高達10%,使急診壅塞問題雪上加霜。

此外健保點值與醫療服務內容不匹配,導致高勞力密集、風險高的科別報酬不合理。急診、婦產、兒科等科別承擔大量急重症與高風險手術,卻與一般門診享受相同點值,造成醫師工作負荷與報酬嚴重不成比例,而醫院卻也樂著多賺一些好賺的診,難賺得診就開少一點。

再者,健保制度中的部分給付項目缺乏彈性,抑制醫療市場的動態調整能力。例如某些新藥、特別治療即使有明確療效,因點值不足或審核繁瑣,難以廣泛應用。也有患者因健保制度設計,因補助在某個症狀的末期才有健保補助,因此寧願延誤治療時機,導致病情惡化,初期可以花小錢治療的沒補助,反而放到末期增加社會的長期照護成本。

許多民眾可能不知道,健保給台灣帶來窮人也能用得起醫療的制度,這確實很偉大,但台灣使用的藥品大多都是過期的專利藥,新藥廠商沒利潤不會想進軍台灣,甚至不會申請審核,導致台灣市面市僅有舊藥,有錢人想要自費使用最新的藥甚至沒有選擇權,因為醫院和診所不能有自己的自費市場,想要自己到藥局訂購會發現因為量少反而比國外還貴,甚至因為藥廠放棄台灣市場,連把藥品送審都沒有,因此藥局也不能販售沒有審核的藥品

而台灣健保制度下的台灣醫療,導致台灣享用的醫療是「上個世代」的醫療,台灣的醫療水準不是建立在各方技術上面,而是建立在「人」爆肝的照護上面。


此外交通事故造成的醫療費用由健保支出,而非肇事者承擔,其實以保險的角度來看這並不合理,試想今天小明騎車時把小王撞斷了一條腿,但醫藥費是全民買單合不合理? 但如果今天小明撞到的是一台汽車,汽車的修車費卻需要小明買單。而且隨著小明出車禍的次數上升,保費也會增加,而這些醫療每年約產生200至300億元健保負擔。這類非醫療因素對健保財務造成壓力,也削弱制度永續。

從 ESG 角度看,健保制度的財務永續(E)與社會責任(S)及治理(G)密切相關。財務困境影響醫療服務品質與人才吸引力,社會責任則要求公平且可及的醫療資源,治理面則需完善政策制定與監督,防止制度失靈,但是個水很深的議題,健保的問題遠遠不止財務上的問題,舉例來說健保經費年年增加,但增加的都到新服務或新補助項目去,既有項目缺錢的問題並沒有因為提升金費而獲得改善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因此健保整體性改革成為醫療永續不可迴避的課題。這邊每一項都簡單提一下而沒有深入說明的原因,不是為了要將這些黑暗面公布出來,而是想表達醫院若想發展醫療永續,健保改革都是所有醫院必定繞不開的話題,提升醫療支出占 GDP 比例、調整點值結構、鼓勵醫療資源合理分配,並加強制度透明與問責,都是提升醫療永續的關鍵步驟。


六、ESG視角下的永續醫療解方

醫院面對人才流失與醫療體系挑戰,光靠節能減碳等環境面措施遠遠不夠。從ESG(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治理Governance)框架來看,真正的永續醫療必須全面整合人力資源、制度創新與治理結構,才能打造長期穩健的醫療生態系。


環境(E):
節能減碳依然是基礎,如導入綠建築設計、能源效率管理、廢棄物妥善處理,減少醫療活動對環境的負面衝擊。但環境面也包含「健康促進的醫療設施」,例如提升醫院空氣品質、通風與照明安全,讓醫療空間更有助於病患恢復與工作人員健康。

社會(S):
社會面是永續醫療的核心,包括醫療人才的招募、留任與培育。政府與醫院應加強人力資源規劃,改善薪資待遇與工作時數,推動合理班表及加班費保障,降低過勞離職率。同時,建立完善的醫療糾紛補償機制,減輕醫師風險負擔,提高職業安全感。
此外,透過強化基層與分級醫療,讓急診與兒科等高負荷科別壓力緩解,促進醫療資源合理分配。推動遠距醫療與數位健康技術,也能減輕偏鄉醫療人力壓力,提升醫療服務可及性。

治理(G):
治理面則著重於制度設計與政策支持。政府需調整健保給付結構,合理反映醫療勞務強度與風險,確保急重症科別獲得公平報酬。強化醫療機構內部管理,推動透明化與績效評估,提升醫療服務質量與效率。

更重要的是,推動醫療永續需要多方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包括醫療從業人員、政府、民眾及保險機構,形成共識與責任共擔的文化。ESG報告書與永續目標應納入醫療機構核心策略,將人力資源視為永續發展的關鍵資產。


七、醫院的醫療永續

那要落實ESG,醫院能做什麼呢?

對於醫院來說,醫療永續的核心在於「人」。無論多先進的設備、多完善的制度,沒有穩定且有士氣的醫療團隊,醫療服務品質也難以提升,畢竟醫生養成之路漫長,任何人才的流失都是資源的浪費,為此醫院可以做的事情就是以人為本去推動一些政策,例如:


薪酬與工作時數的合理化
長期以來,醫護人員面臨低薪與過勞的雙重壓力,造成大量人才流失。提升薪資待遇,特別是急診、兒科、婦產科等高壓力科別的加班費應有明確保障,先不說是否遵循勞基法,但至少應避免醫師與護理師過度疲勞,降低職業倦怠。

工作環境與職業安全
醫院應提供友善且安全的工作環境,重視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例如:提供心理支持、調適資源;優化排班系統,減少突發性超時工作;改善醫療設備及安全措施,降低職業傷害風險,甚至亦可提供醫生有個舒適的休息待命區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教育培訓與職涯發展
醫院及政府應加強醫療人才培育與繼續教育,提供多元職涯發展路徑。建立良好的師徒制度與專科培訓機制,協助新進醫師快速成長並建立信心,強化專業能力與團隊合作精神。

建立醫病互信與溝通
改善醫病關係是提升醫療永續的另一重要面向。加強醫師與患者的溝通,提升透明度與理解度,能有效降低醫療糾紛發生率,減少醫師職業風險,進一步提高工作滿意度與歸屬感。


八、政府與社會的角色

醫院之外,很多層面牽涉到制度層面,那政府與整個社會應該在永續醫療中扮演什麼腳色呢?


政府責任
政府必須承擔健全醫療政策制定者的角色,針對醫護人力不足、過勞與薪資不公等問題,推動切實有效的制度改革。這包括調整健保給付結構,提升急重症科別的報酬公平性;加強護理人員津貼及工作環境改善;建立完善的醫療糾紛補償制度,保障醫師職業安全。
此外,政府應加大對偏鄉及基層醫療的投入,強化分級醫療體系,減輕大型醫院壓力,促進資源均衡分配。推動數位醫療與遠距醫療技術普及,也是提升醫療服務覆蓋率與效率的重要方向。

社會參與
社會大眾應提升對醫療人才壓力與挑戰的認知,理解醫療服務的價值與限制,建立尊重醫療專業的文化氛圍。媒體報導應客觀公正,避免過度渲染醫療糾紛,促進醫病關係和諧。
企業與非營利組織亦可透過合作與資源支持,協助醫療機構優化人力與環境,推動健康促進及預防醫學,減輕醫療體系負擔。

全民共識與責任
醫療永續是全民議題,需政府、醫療界與社會共同承擔。唯有凝聚共識,從政策到實務全面推動,才能避免醫療人才流失導致的醫療服務崩壞,保障全民健康福祉。


九、結語

台灣醫療體系正面臨嚴峻的人才流失與制度挑戰,急診、兒科等關鍵科別的人力短缺,醫療糾紛高風險,以及健保制度的結構性缺陷,共同威脅醫療服務的永續發展。

醫院推動永續,不應僅止於節能減碳等環境議題,更要深刻正視人才流失與工作環境問題,從社會責任與治理面著手,打造一個能留住人才、保障醫療品質的體系。

ESG視角提供了一條全面且系統性的思路,政府、醫療機構與社會各界需共同攜手,優化薪資待遇、合理工作時數、完善醫療糾紛處理、健全健保制度,並推動數位與分級醫療改革,實現真正的永續醫療。

唯有如此,醫療體系才能長治久安,醫護人員能安心執業,患者也能享有優質且持續的醫療服務。這是台灣醫療永續的共同責任,也是整體社會繁榮與健康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