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新知Banner
淨零資訊
|
2025/06/18
飛行的代價──認識大家普遍不熟悉的「航空碳排」

一、前言:

出國旅行、商務出差,甚至是回家探親,搭飛機早已成為現代生活的一部分。我們總是在選擇航班時考慮票價、轉機時間、行李規則,卻很少有人停下來問自己一個問題:「這趟飛行會產生多少碳排放?」

國際民航組織(ICAO)其實早就提供了一個航空碳排放計算頁面,讓每個人都能在輸入航班資訊後,計算自己搭乘飛機的碳足跡。但這項工具並不常被提起,更鮮少成為決策依據。或許是因為我們習慣將飛行視為理所當然,卻忘了它在全球暖化中的角色有多麼重要。

飛行看不見廢氣,不像汽機車排煙那麼直觀,但事實上,它是個碳排「大戶」。根據研究,一趟長途旅遊來回航班所產生的碳排,可能相當於一個人一年開車通勤或吃肉的排放量總和。在氣候變遷逐漸加劇的今天,這樣的「隱形成本」值得我們更嚴肅地面對。

本文不只是要提供數據,而是想邀請你一起重新思考「飛行」這件事:在付錢訂票之前,是否也該為這趟旅程的環境影響多思考一點?


二、行空的碳排:遠比你想像中的高

事實上,多數人覺得「一台飛機、幾百個人」的平均計算上,分下來應該沒多少碳排量吧?

這話說的「對,也不對」,不對的地方是低估了碳排的總量,實際上就算幾百人分下來每個人還是非常高;但對的地方是,一台飛機幾百人分下來,已經大幅稀釋了。大家得想想除了商業航班,每年還有數量驚人的私人飛機、包機、企業專機,悄悄在天空中製造著不成比例的碳排放。

瑞典林奈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私人飛機雖然只佔全球航班數量的一小部分,卻可能產生高達 40%~50% 的航空業碳排放。這些私人航班通常搭載人數極少,卻享有極高的燃料消耗與排放密度。更諷刺的是,這樣的排放來自最富有、最有資源的一群人,卻由整體社會與地球共同承擔代價。

對此,部分學者與氣候行動者早已提出警告,甚至呼籲針對私人飛機徵收額外的降落費與排放稅,讓高碳足跡的奢侈行為不再能輕鬆逃避責任。這不僅是公平性的問題,更是整體減碳策略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漏洞之一。

此外,商業航空業本身也難辭其咎。從結果來看直飛的碳排是最小的,但從廉價航空鼓勵的高頻短程飛行或轉機,到轉機路線設計不良造成的排放疊加,再到「買得起就飛」的文化氛圍,種種現象都在推高整體航空碳排曲線。


三、企業退場:航空業與「淨零承諾」漸行漸遠?

幾年前,航空業曾風光地宣布「邁向淨零」,不只大型航空公司如英航、漢莎、達美等陸續發表2050淨零碳排計畫,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也跟進表態支持。許多旅客也因此安心地以為,只要等技術進步、燃料替代,飛行很快就會變成「環保」的永續交通工具。

然而,現實卻不如理想。2024年起,包括達美航空、聯合航空等多家企業已悄悄將「淨零承諾」從官方網站移除或轉為曖昧表述。國際媒體指出,面對股東壓力、營運成本、技術瓶頸與監管混亂,許多航空公司開始退縮,將原本明確的「淨零目標」轉化為不具體的「永續願景」。

一大原因是所謂的「淨零」,在航空業中絕非易事。可行的手段,包括使用永續航空燃料(SAF)、提升機體效率、碳捕捉技術與購買碳抵換憑證。但這些手段各自面臨高成本、供應不足、技術尚未成熟或爭議不斷的問題。

(關於SAF相關介紹可以參考【此篇】有詳細的說明)


其中,碳抵換(或稱碳權) 更是一項備受質疑的方法。反對方認為,從熱帶林復育到沼氣發電,抵換專案常被批評難以監管、效果不一,甚至淪為漂綠的手段。當企業宣稱已達「碳中和」,實際上可能只是把排放責任「轉移」出去,但實際的碳排並沒有減少。正因如此,一些民間組織與研究員呼籲要重視,並且對於碳抵換持反對的心態,詳細下面章節會接著說。



四、碳抵換:補償、漂綠,還是良心稅?

隨著大眾對航空碳排意識抬頭,有些團體或學者批評「碳抵換」(或稱碳權) 正逐漸成為許多航空公司與旅客自我安慰的選項。在多數航班的購票頁面中,旅客可透過加購機制「抵換」自己這趟飛行所排放的碳。只需幾美元、幾個滑鼠點擊,就能聲稱這趟旅程「碳中和」。

但碳抵換的本質,是以金錢資助他地的減碳行動——種樹、替代能源、節能技術或森林保育等,來「中和」自己產生的排放。聽起來合理,但實踐上卻難以保證其真實性、持久性與附加性。例如:若該地區本來就會植樹,那這筆抵換並未新增真正的減碳;若種下的林木日後被砍伐,則抵換成效也隨之歸零。

更激進的團體更認為,碳抵換使人誤以為「排放是可以用錢解決的問題」,反而鼓勵飛行者忽視行為本身對氣候的長期影響。正如有人諷刺地說,這不過是現代版的「贖罪券」,買一份心安,但未曾真正面對自身選擇所帶來的環境後果。


即便如此,碳抵換也並非全然無效。若以正面視角來看,這些碳權機制的確為某些環保專案帶來了實際的資金支持,讓投入低碳轉型的產業能夠獲得利潤,而不再只是停留在喊口號的階段。許多開發中國家的再生能源、林地保護或清潔爐灶專案,正是靠著國際碳抵換市場的挹注才能啟動,否則在沒有足夠資本與誘因的情況下,這些環保構想往往難以落地實行。

像是瑞士的 Myclimate 基金會便長年透過碳抵換資金,協助多國展開太陽能、風電與節能爐灶等在地計畫,不僅帶動當地環境改善,也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與收入來源。碳抵換因此成為一種補充性資源,幫助原本難以吸引投資的環境專案跨越財務障礙,甚至有助於建立地方社區對永續發展的信任與參與。

當然,雖然正反兩方立場不同且差異頗大。不過筆者自己認為正反雙方說的都有道理,也都值得深思的地方,碳抵換確實有它的必要性,他讓很多永續專案從不可能變為可能,但同時碳抵換也的確只能「抵銷」排放責任,而不是抵銷碳排,雙方說的其實都對,但若回到碳抵換它本來的用意——在難以完全避免碳排放的情況下,嘗試用其他方式彌補其影響,那麼碳抵換所帶來的實質貢獻仍值得肯定。而真正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用負責任的態度去面對這些工具,而不是只把它當成買心安的商品。


五、結論

我們無法否認,現代生活的移動需求往往與飛行密不可分。無論是探親、工作、留學,還是純粹想看世界、休息片刻,飛行帶來的便利難以替代。筆者認為也不用太極端的反對搭飛機或汙名化飛機,也不用因為他高碳排就從此不搭飛機,或叫別人不要搭飛機,畢竟飛機作為最方便的跨國移動方式具有無可替代性,但也正因為飛行是如此理所當然,我們才更需要刻意提醒自己:它不是零代價的選擇。

在出國前,不妨先打開 ICAO(國際民航組織)碳排放計算器,詳細我會放在頁尾,算看看你即將搭乘的航班會產生多少碳排。或將碳排換算等於吃幾頓飯、等於開多少公里的車、等於買多少電子產品的碳排,如果數字太大請不要太意外,但這不代表你就必須取消旅程,也不是要讓你感到羞愧,而是讓我們重新意識自己的行為是會給環境造成衝擊的。


或許下次你會重新思考是否減少非必要的飛行,在可行範圍內,選擇高載客率、直飛班機,避開轉機與過度航程;在歐洲、東亞等地區,也可考慮以火車、巴士等方式替代飛行。甚至在選擇航班時,選擇永續形象比較好的航空公司,也都是一種態度的展現。

最重要的是,養成像這樣的常態性思考永續議題的習慣,畢竟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先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不是嗎?這個議題或許沉重,也確實複雜,沒有簡單的答案可套用。但正因如此當每一個人雖然微小但都有意識到這個議題,才有逐漸改變這個困難議題的可能。如果你曾經為下一趟旅程感到期待,那麼或許現在也值得為這個世界留下更值得期待的未來。



航空碳排計算可以參考國際民航組織的網站工具:

網頁來源:https://www.icao.int/environmental-protection/Carbonoffset/Pages/default.aspx
網頁直連:https://icec.icao.int/Home/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