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新知Banner
永續資訊
|
2025/01/23
【避雷】漂綠是什麼? 如何避免漂綠呢? 常見手法一次看

前言

隨著氣候變遷議題持續升溫,永續發展和ESG已成為全球焦點,永續發展不但是檢視企業自身風險,也是樹立企業良好形象的好工具,無論是後續行銷、還是永續產業鏈,各大企業紛紛投入行動,參與論壇、展覽,並對外宣傳自身在永續轉型中的承諾與成果。無論是推動淨零排放、發展循環經濟,還是積極導入綠色能源,都許多企業在默默耕耘。然而,伴隨而來的「漂綠」質疑聲卻成為不可忽視的挑戰,某些案件爆發後,那些漂綠企業展現對環境的「努力」無疑令人讚嘆手法之高明,這使得某些企業即使真心經營也會招來質疑,讓有心投入永續的企業承受無形壓力。


面對這樣的風潮與疑慮,企業該如何真實且有力地展現其在永續轉型上的努力,才能避免被視為漂綠行為?
如果不要自己做直接花錢找知名的公司合作取得碳權就高枕無憂了嗎? 本文將帶您探討此議題。



漂綠是什麼?

「漂綠」(Greenwashing) 是指企業、組織或品牌透過誇大、不實或誤導的手法,營造出其產品、服務或營運模式具備環保或永續性的假象,以吸引消費者或投資者支持。這種行為可能包括發布不具實質內容的綠色聲明、選擇性披露、模糊關鍵資訊,甚至完全的詐欺。

需要注意的是,漂綠不一定涉及欺騙行為,但誇大與誤導也屬於其範疇。相信身為台灣人的你一定感同身受,許多社會新聞的報導並非造假,「他們報導的是事實,但只是事實的一部份」。而漂綠即是如此,常利用綠色形象作為吸睛的宣傳手段,或過度誇大誤導消費者。


漂綠不僅損害消費者的信任,還可能妨礙真正為永續努力的人。企業是逐利的,永續對企業來說是風險但也是機會,許多企業因此發展出新方向,給企業營利更上一層樓,但正因為是利益也爆發不少弊案或詐欺,隨著大眾對永續議題的關注日益提高,如何在做永續的同時也需要避免被貼上漂綠的標籤,除了真心誠信做永續不造假外,了解漂綠的手法及案例將有助於避免遭受不實之災。


漂綠常見手法及類型

基本款:

  1. 誤導:對環境有害的產品,卻利用標示、標章、行銷詞等誤導是環境友好
  2. 過度行銷:可能有做過一些些綠色實績,卻過度誇搭並宣傳企業綠色形象

基本款就是上面有提到的誤導跟過度行銷,是最常見的手法,也是企業最常幹的事情,但誤導算不算詐欺?怎麼樣算過度其實都很主觀,導致有些人買單有些人不買單,因此有學者做了深入的研究後提出常見的六種手法,進行詳細的分類,上述兩種手法嚴格說起來都有包含在裡面。


進階款:

根據非營利智庫 Planet Tracker 的研究,漂綠的常見手法可分為下列六種類型:

  1. 綠色藏匿(Greencrowding)
    指的是企業透過公開加入某個綠色群體或聯盟,用自己是這個群體或聯盟的身分來掩蓋自己的無所作為。
  2. 綠色亮點(Greenlighting)
    是指企業透過某些亮點來掩蓋缺點並轉移焦點,例如明明是高污染產業,卻不減少污染產出,反而是利用贊助綠色團體、淨灘/淨山等綠色亮點來掩蓋事實。
  3. 綠色轉移(Greenshifting)
    指企業藉由宣傳或暗示,企圖將責人轉移掉,例如快時尚產業本身就是高汙染產業,但某些快時尚品牌如H&M會標榜是使用環境友善材料去製作,將自己的責人藉由暗示消費者來煮轉移掉。
  4. 綠色標籤(Greenlabeling)
    這種手法是透過貼上「綠色」或「自然友善」標籤/包裝,向消費者傳遞不完整甚至誤導性的訊息。例如我們市面上常常看到的「天然」礦泉水就是很好案例,或將包裝以綠色調+自然美景去包裝,或刻意申請沒這麼嚴格的環保標章來用,創造一種很產品很綠色的感覺。類似只要在包裝上面印上日文,消費者就會「感覺」品質有保障一樣。
  5. 綠色漂洗(Greenrinsing)
    指企業在透過減碳承諾企圖洗白,但實際作為根成洛確有落差,例如常常聽到某企業公開表示自己會致力於減少排放並多屬用再生能源...等承諾,但他們多數只是希望透過承諾來洗白,實際上什麼事情都沒有做,承諾也會一直更改。
  6. 綠色隱瞞(Greenhushing)
    企業刻意低調或隱瞞,刻意不揭露永續相關議題,跟其他的漂綠行為不同,因為它選擇減少對外溝通,不參加相關組織或倡議,非必要也不提及此事,或盡量避而不談,藉此降低漂綠爭議的風險。

漂綠在不知不覺中

很多企業被問到漂綠都會回答沒有,並表示自己是環境友善,但實際上他們的行為就是漂綠只不過自己不知道而已,因為依照上述六種漂綠的定義,企業很容易「不小心」就漂綠了,每一種都可能不小心中標,例如企業做了一點永續就大作文章、很多企業喜歡用「天然」的,或貼一堆環保標章來表達自己對環境友善、許多企業也很喜歡先做承諾贏得好感,或者最善藏的就是隱瞞不報。


既然「不小心」就會踩到漂綠的線,那企業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其實指細觀察,除了「綠色隱瞞」外,多數都是企業想利用綠色來做些什麼,可能是銷售、可能是形象、可能是掩蓋,但卻不是真的想要變綠,不過這個界限實在很拿抓得清楚,事實上只要企業真心有在做,且有做出可以拿得出來的實績,並且不誇大的宣傳,基本上就不太容易被認定是漂綠,重點還是在於真心想推動,以及最後做出具體的ESG績效出來。


漂綠的風險

漂綠當然是有風險的,等於是做壞事被抓包,民眾對企業的負面觀感甚至會「加倍奉還」,大幅影響企業聲譽也影響投資人投資的意願,另外一個風險就是會面臨法律訴訟,不過在台灣類似的案件相對少一些,但在國外真的有很多環境友善的狂熱支持者,知道被騙了之後會去告企業,而這類案件訴訟的數量近年成長速度非常的快,到時候萬一面臨鉅額的賠款可能得不償失,尤其如果是跨國的企業更應該注意這點,畢竟台灣針對類似的事件比較不會有民眾舉發甚至去告企業,但國外整體的風氣就不太一樣。


漂綠風潮下的劣幣驅逐良幣

面對這一系列的案件,各國政府當然不可能閒著,例如歐盟發布SFDR與CSRD來預防漂綠,美國、澳洲、日本等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法律或規範。

但一系列漂綠事件後立法後,你以為會回到正軌嗎? 答案是否定的,除了案件數量逐年增加外,神奇的是真的做綠色永續的企業為了怕「被獵巫」,反而默默地在做永續卻不公開,因為他們不確定這樣的承諾恰不恰當,這樣的宣傳有沒有過度,會不會做永續後變成漂綠然後反而被抵制。因此雖然漂綠很可惡,但消費者應該謹慎使用漂綠這個詞,避免還沒有確切證據前就先貼標籤,以免傷及那些真正有心投入永續的企業或管理者。



綠色詐欺 (Green Fraud)

相比漂綠,綠色詐欺更令人可惡,漂綠是以誤導、隱瞞、誇大的方式進行,「綠色詐欺」屬於刻意捏造及欺騙,例如提供假數據或串改資料,這種行為通常次違法還有強烈的社會民怨。

COP29剛通過的碳權交易協議,雖然細節部分仍在討論,但其中就有人質疑過多假碳權的問題,且查驗很難有效的去查核。

最近最出名的綠色詐欺案例還是德國環保局連續兩周公布了「德國企業在中國參與的減排項目涉嫌欺詐造假」的案例,66個減排項目中,有高達45個項目是假的,且都是德國非常有名專門經營綠色領域的公司,消息引發世界譁然


兩起造假案:第一起是稻米,第二起是石油,詳細可以看下面Youtube有更深入的報導



雖然出是的德國公司企圖澄清說不知情,多是疫情期間發生查驗困難,並且說不知道他們(查驗員)在那邊做什麼也管不到,試圖推託責任,但民眾與德國政府並不買單,已經將那些減排認證取消了,購買的企業可能會因此血本無歸。


但話說回來,到底為何出現綠色詐欺?

筆者認為的最大的原因就是不可查跟不可追蹤,「尤其是越落後與貪腐的地區就越不透明」,可是偏偏這類減排項目越來越多企業往開發中國家去深耕,未來相關事件可預期只會越來越多。


企業如何預防?

購買碳權最怕的就是買到假碳權,不但碳權不能用還要背負不必要的風險,建議企業在選購碳權時候可以優先尋找台灣,尋找看的到摸的到的,再來亦可考慮使用監管法規較嚴格國家的碳權,不過應避免使用開發中或落後國家的減排項目,以避免企業背負不必要承擔之風險,或真的需要使用法規較不嚴格的國家,建議企業可以自行去經營或開發,不透過別人之手,上述詐欺案例就是德國公司完全委託中國公司所導致。


不過要注意的是,根據台灣的碳費制度,購買國際碳權折抵碳費最多5%,目前台灣的制度沒有歐盟這麼開放,但也正因為這樣,政府很大一部分已經降低台灣企業的風險,只是需要底碳費的企業仍要注意5%的折抵上限。


最後,企業如果需要取得國內合法碳權,可以與無限永續洽談,無限永續有再與農民合作經營碳匯場域,有興趣的企業都歡迎與我們洽談。

Close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