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4年道瓊永續指數(DJSI)於12月23日揭曉,台灣共有42家企業成功入選,成為該指數的成分股。入選企業以半導體、電子業、銀行與保險等產業為主,其中較引人注目的是中鋼與台泥這兩家企業,這兩個屬於高耗能與污染的產業但卻能入榜,顯示企業只要在環境、社會、與治理(ESG)方面展現良好的表現,即使是高污染行業也成為永續指數的一部分。
永續指數
根據「全球永續投資聯盟」(Global Sustainable Investment Alliance, GSIA)統計,2020年全球永續投資金額已經達35.3兆美元,原因是因為簽署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PRI)的機構越來越多,他們會在投資時參考永續指標作為標準,經統計在2023年簽署PRI的機構也來到5300家,這些機構管理的資產總規模達到120兆美金,可以說企業不做永續就得不到外資的青睞。
而外資在選擇投資標的時,自然是無法逐一深入了解每家企業的永續表現,總不可能安插間諜在每家公司吧?因此他們唯一能參考的就是企業發布的永續報告書。也正因如此,台灣政府與企業過去對永續的非常忽視,但近年金管會突然急於頒布法令接軌的主要原因之一。台灣近年經濟蓬勃發展除了跟晶片和AI有關外,也跟這股永續風潮帶動更多外資將資金投入台灣市場也有一定的關係。
而企業加入永續指數後,首先代表的是一種榮耀,再來才是獲得外國投資機構的資金挹注,而他們投資的原因就是「可持續性」,也就是企業永續性,將投資的視野及格局拉長到中長期,而非先前重視的短期的獲利能力,這點後面文章會說明到,我們先來看看永續指數有哪些。
永續評比有哪些?
既然當今投資機構投資都會參考永續指標,那肯定需要有個評分方式,目前國際上常見的評分或評比如下,企業可以斟酌參考要參加哪一種評比,有一些是透過企業主動填寫問卷方式,有一些是被動的被評分,若企業想參加被動評分的評比,建議主動可以寫信通知評比單位表達公司在ESG上的成果與努力。
名稱 |
方式 |
評分標準 |
特色 |
道瓊永續指數 DJSI |
請企業填寫問卷,根據企業回答計分,企業須注意自己的信箱有沒有收到信,錯過就沒了。 |
分數排名前10%入榜 |
被譽為「永續界奧斯卡獎」之最高榮耀 |
MSCI ESG 指數 |
針對全球入選的8000+企業,根據他們蒐集的ESG資訊(非企業主動上傳),針對共33個問題資料作評分。 |
分成7種等級,分別是AAA、AA、A、BBB、BB(平均)、B、CCC |
相關資料使用AI爬蟲技術去爬ESG相關資料回來的。 但為了怕資料有誤,會主動將評比提供給企業,經雙方討論,會考慮調整評分機制。 |
富時ESG指數 (FTSE ESG) |
先初步審核通過後,採問卷方式進行,針對ESG的14主題,300多個指標評分。 |
0~5分,越高越好 |
菸草、軍火、石化等產業禁止參加 |
S&P Global ESG |
以問券方式進行,每個產業會有不同的問卷。 |
0~100分,越高越好 |
不同產業有不同的問卷 |
Sustainalytics |
專注於評估風險的公司,評分是基於公開資料,並非邀請制,包含ESG的300+項指標與1300+個資料點去評估分數,最後衡量風險分數。 |
無風險:0-10分 低風險:10-20 中風險:20-30 高風險:30-40 超高風險:40+ |
專注於以ESG風險等級去排行的 |
Refinitiv ESG |
與其他評分機構不同的是其為數據商,利用其數據導入模型得出分數,涵蓋的公司市值佔全球超過8成5,幾乎所有大公司都涵蓋了。 |
0~100分,越高越好 |
輿論或是見分數也會計分,負面媒體訊息會導致ESG分數打折扣,最終是ESG分數+爭議分數的加權總合。 |
財報已經落伍指標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投資人與公司經營者一直以來都無法互相信任,傳統財務報就是設立一些指標要求公司「揭露」公司經營狀況給投資人,但時代改變,傳統那些衡量機械、廠房、設備的指標已經無法滿足投資人。畢竟時代改變了,公司的資產還包含「無形」的資產,例如現在華爾街完全無法用傳統指標來衡量Netflix這家公司的價值,僅能用少得可憐的「會員數」這些少數指標來評估這家公司的競爭力,而這不是特例,21世紀的現在到處都是,也許投資機構或多或少都能像Netflix一樣找到某些指標,或透過某種方式量化這些量無形資產,但「無形風險」呢?
有別於傳統財務看四大報表,公司的無形風險其實非常多,最好理解的就是「名譽」,當有負面新聞,引起社會抵制後,公司股價與銷量一夕暴跌,包含黑心、不道德經營、剝削員工、竊盜智慧產權、破壞自然環境謀取獲利...等,都有可能讓公司短期獲利,但卻讓股東暴露在風險之下,而永續報告書正是關注ESG面向的無形風險,要求公司如同傳統財報一樣進行「揭露」。
而將永續ESG指標納入投資決策已經是當前投資機構及投資人的主要潮流,因此台灣除了規定上市櫃公司發布永續報告書之外,也積極將ESG變成新的財務指標。台灣急於在2026年分階段接軌IFRS永續準則,即是把永續標準財務化,詳細可以參考【這篇文章】,探討「一般財務報表資訊揭露」與「IFRS 永續資訊揭露」的差異。
無形風險的管理能力
台灣永續報告書是由CSR報告書改名而來,但了解來龍去脈之後,企業就能理解永續報告書核心目的並不是做慈善、做公益、愛地球、愛員工...等,而是以「揭露」和「自我風險評估」的角度下去看報告書,永續報告書在揭露的同時,也是讓企業反思這些無形的風險長期對公司的影響,並且部分準則會要求量化其對財務的衝擊。
而從投資人角度出發來看,他們重視的是公司永續經營而股東永續獲利,許多經營者時常會過度追求短期獲利來掩蓋公司長期發展不如預期的事實,例如大砍研發經費、降低零件品質以提高公司、壓榨勞工...等方式來提高獲利,例如波音的事件就是很好的案例,這邊就不贅述【詳細請點我】,這些方式短期可以掩蓋或彌補一些事情,但卻無法改變經營者無能的事實,投資機構及投資人評估永續報告書的重點不完全是ESG做得多好,而是企業抵禦風險、看待未來風險來臨時企業會選擇怎麼做,有沒有前瞻的想法以及處理能力。
因此企業應該用正確的角度看永續報告書,並且當成財報一樣的重視它,因為投資者的終極目標就是建立一個財務數據與非財務的數據揭露標準,嚴格說起來永續報告書就是另一種形式的未來財報,,也是未來整合到財務資訊揭露的主流,企業應該用正確的觀念看待,並且趁早布局才是王道。
最後,若企業有編制永續報告書,或有力拚加入永續指數的需求,都歡迎與我們無限永續聯繫洽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