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氣候變遷正在改寫人與自然的互動邊界
當我們談論全球暖化,常會直覺聯想到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或熱浪頻繁,但這些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次級效應」,正逐步影響我們的生活型態與社會結構。
其中一個被忽略但逐漸突顯的現象,是野生動物與昆蟲等生物,因氣候變遷而擴展棲地、改變行為,進而更頻繁地進入人類活動區域,形成新的「生態擾動」與「人類風險」。
當自然不再止步於山林與濕地,當昆蟲飛入都市、黑熊出現在村落,這不只是保育議題,更是城市治理、公共安全、農業生計與ESG風險管理的前哨戰。
本文將用幾個案例,說明全球暖化如何改變生態分布,並延伸出對人類生活與永續管理的挑戰。
同時,我們也將快速補充其他全球正在發生的相似現象,建構更完整的「氣候驅動型生物擴散風險圖像」。
二、案例一|韓國首爾:亞熱帶愛情蟲飛入城市,造成民生干擾
2025年夏季,韓國首爾市民再次經歷一場「昆蟲入侵」風波,已經連續好幾年的蟲害而且數量逐年增多。
大量飛行成對、體型細小的昆蟲盤旋於街頭、公園、河岸,干擾日常活動,甚至影響戶外餐飲與觀光景點的品質。這些昆蟲,便是被稱為「愛情蟲」的長鋏毛蚋(Chaoboridae family)。
愛情蟲原本主要分布於亞熱帶地區,如中國南部、台灣、日本沖繩等地,長年不曾在首爾造成大規模干擾。
但近年來,隨著氣溫升高與都市熱島效應加劇,這類昆蟲的活動範圍逐漸北移,並在夏季於首爾大量繁殖,且數量有越來越多的趨勢,例如首爾市2024年的愛情蟲通報案件高達9,296件,幾乎是2023年的兩倍,原因就是因為愛情蟲對韓國來說屬於外來種,在台灣、日本沖繩等原本就有的地區,它們都有天敵,但韓國是因為全球暖化影響才讓其北上繁殖,在當地並沒有天敵,才導致嚴重的蟲害。
儘管愛情蟲對人體無害,不會叮咬或傳播疾病,其短暫生命週期也難以構成嚴重威脅,但其大量出現的現象如美國蝗蟲過境那般,仍對城市景觀、民眾心理與地方治理造成壓力,甚至民眾都不出門跑步了,因為跑著跑著就會吃到昆蟲。而首爾市政府因為覺得是益蟲給予比較消極的態度治理也引起爭議,當前首爾市政府給民眾的建議是避免穿著亮色衣物,並使用物理捕蟲設施取代化學殺蟲劑,試圖兼顧環境保護與市容管理,但顯然許多民眾並不買單需要首爾市府有更積極的作為。
這起事件反映出,當氣候變遷改變生物分布的地理範圍與繁殖時機,原本無害的昆蟲也可能成為都市生態中的「突發干擾源」。
這也促使地方政府開始思考如何整合氣候資料、生態監測與都市環境設計,進一步預測並管理類似的生物擴散現象。
三、案例二|台灣山村:黑熊不再隱身山林,人熊共存成為新課題
在台灣,長年被視為山林象徵、甚至被選為精神圖騰的台灣黑熊,也開始以新的方式「走進人類視野」。根據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統計,自2011年至2025年,全台累計已超過2,000筆黑熊紀錄資料,包含目擊、自動相機拍攝、入侵通報與救援案例。不僅中高海拔的活動頻率上升,低海拔地區也出現穩定繁殖族群,黑熊的活動範圍正逐步擴張至人類聚落邊緣。
以花蓮卓溪鄉為例,當地已觀察到黑熊的定居現象,包括母子熊、不同年齡層的族群組成,顯示黑熊不再只是偶爾經過的過客。黑熊接近雞舍、覓食農作物,甚至反覆回到人類設施周圍覓食,增加了人熊衝突(Human-Bear Conflict)發生的機率與強度。
這一現象背後原因複雜,除了保育政策初見成效、棲地改善外,也涉及全球暖化對食物分布的影響。例如秋冬時若山區殼斗科植物果實歉收,黑熊為尋找替代食源,可能主動向人類活動區域移動;春季則受低海拔楠木結果影響,牠們更願意停留於山腳地區不再回歸深山。
對於這類新型態的生態位移現象,林業署與地方社區已陸續採取行動,包括建立生態服務巡守隊、設置電牧線圍籬、啟用AI影像監控作為預警系統,並參考日本「有熊國」的分區管理經驗,將地區區分為野生棲地、緩衝地與人類主要活動區,以利不同策略落實與危機應對。
然而,這一切的背後指向同一個問題核心:當氣候與生態系統改變,野生動物不再遠離人類,如何在風險控管與保育之間取得平衡? 這不僅是自然資源管理單位的挑戰,也關係到地方居民的生活安全與整體永續治理能力。
四、延伸觀察|這不是個例,更多「生態擴散」正在世界各地上演
韓國的愛情蟲與台灣的黑熊並非特例,其實全球各地都陸續出現因氣候變遷導致的生物行為改變與人類衝突現象,案例之多,這些案例涵蓋昆蟲、哺乳動物與病媒生物,對人類社會帶來不同形式的影響與壓力:
▸ 歐洲野豬城市化現象
氣候變暖使野豬族群數量增加,尤其在義大利、西班牙與德國等地,野豬頻繁出現在都市公園、學校周邊與垃圾場,對交通與市民安全造成威脅。
▸ 非洲蝗災擴散至亞洲
氣候異常與反常降雨促使蝗蟲大規模繁殖,自東非波及至中東與南亞,重創農作物與糧食供應鏈,引發區域性糧食安全危機。
▸ 台灣與南韓登革熱蔓延
隨氣溫上升,病媒蚊活動範圍擴大,原本僅在熱帶地區出現的登革熱(如南部地區),已出現在位於亞熱帶的北部都市,甚至延伸至過去不具傳染風險的高海拔地區,增加公共衛生負擔。
▸ 北極熊與人類接觸增加
北極海冰面積逐年減少,北極熊為了覓食游向更遠距離,出現在人類定居地的紀錄頻繁增加。部分北極地區社區被迫實施夜間警戒與食物儲存控管政策。
▸ 澳洲蝙蝠與飛狐聚集城市
高溫與乾旱影響果樹結實與天然棲地,數以萬計的蝙蝠和飛狐遷徙至都市果樹,造成噪音、排泄物與病媒風險,引發居民抗議與公共衛生爭議。
這些案例雖然發生在不同地區,但共同特徵是:氣候變遷推動了物種行為與分布的改變,而人類尚未準備好接納這種「改變」。
五、ESG觀點|氣候變遷引發的生物擴散,是下一波風險治理考題
在永續發展的語境中,談論氣候變遷的影響時,過去我們著重在能源轉型、碳足跡管理與極端氣候的衝擊,如乾旱、洪災或熱浪。
然而,來自生物界的「非預期效應」正在浮出水面,形成一種新型態的系統性風險,逐漸滲透企業經營與地方治理的邊界。
以 ESG 框架來解析,這些現象牽涉層面如下:
🟢 E — 環境與生物多樣性(Environment)
- 氣候變遷改變了動植物的地理分布、生殖節奏與棲地偏好
- 棲地位移導致原有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增加外來種與競爭壓力
- 生態擾動也可能間接影響農業供應鏈、水資源與碳匯功能
🔵 S — 社會安全與社區韌性(Social)
- 動物入侵農村、病媒蚊蔓延都市,直接威脅居民安全與健康
- 地方社區必須投入額外資源進行巡守、補償、風險溝通
- 特定地區如偏鄉、山村,可能成為衝突熱點,放大社會不平等風險
🟠 G — 政策應對與治理機制(Governance)
- 必須強化跨部門協調能力,例如農業、環保、衛生、教育單位聯合應對
- 預警系統、AI辨識、監測資料整合,成為提升治理效能的關鍵工具
- 地方治理需導入「分區管理」、「社區參與」、「自然共存」等思維
更進一步地,這些風險也將反映在企業 ESG 評估中。
舉例來說,企業在農業、觀光、林產、飲食供應鏈等領域,若所在地區面臨病蟲害或野生動物干擾風險,將影響供應穩定性、財務成本、聲譽風險與社會接受度。
因此,這些表面看似自然界的「小變化」,其實正悄悄滲透 ESG 評估底層邏輯,未來也可能進入氣候風險揭露(如 TCFD)、自然相關揭露(如 TNFD)等架構之中。
六、結語|我們不是唯一在適應氣候變遷的物種
當氣候逐年升溫、降雨型態紊亂、四季界線模糊,我們往往關注人類如何面對極端氣候與自然災害,卻忽略了自然界中的萬物,也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調適」這個快速變動的世界。
無論是昆蟲北遷、野熊下山、病媒蚊擴散,這些現象都提醒我們:氣候變遷不只是「環境問題」,而是一場跨物種、跨領域、跨治理層級的系統性挑戰。
它改變的不只是生物的活動範圍,更重塑了人與自然的邊界,並進一步考驗著社區的韌性、治理的靈活度,以及企業的永續韌性策略。
面對這個新現實,我們需要超越傳統的保育框架,從氣候風險管理、利害關係人協作、科技預警機制等角度,建立更全面的生態共存模式。
正如台灣黑熊案例顯示的:光有保護是不夠的,還需要人類的行為改變與制度設計,才能真正實現永續。
在全球暖化加劇的未來,我們將與越來越多「不速之客」共處。能否從容應對、預先規劃,將是檢驗每一個社區與企業永續韌性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