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新知Banner
淨零資訊
|
2025/03/28
【碳盤查】數據品質 與 不確定性 怎麼算? 圖文解答一篇搞懂!

 

前言

在進行溫室氣體盤查時,除了蒐集數據並乘以係數計算碳排放量外,還會遇到「數據品質」 與「不確定性」的計算問題。

相比於單純的「數據 × 係數 = 碳排放量」,數據品質與不確定性的概念較為複雜,網路上的教學往往艱澀難懂,讓人霧煞煞。

這篇文章將用 最簡單的方式 解釋這些計算方式,讓你不僅能 看懂,還能 自己算出來!

(不過在用簡單的方式讓讀者懂了之後,一些比較細部的條文與注意事項建議還是回頭再看一次哦~)



數據品質管理

數據品質管理的主要有兩種,分別如下:

1. 數據品質:量化你盤查數據準確可信度
>>例如:數據自己量測的如電表,那一定是很精準,但如果是引用國家區域的係數來算相對來說數據的品質,也就是可信度就會比較低,用科學方式來量化數據品質

2. 數據不確定性:量化數據誤差可能的上限跟下限
>>例如:我們買餅乾零食時候,包裝說的重量會寫100g±5g,這就是具體算出並標示誤差範圍

 

數據品質

溫室氣體數據品質主要取決於 測量方法、儀器校正狀況 和 參數來源 這三個因素,並依據這些條件來評分。
評分標準:
🔹1 分 = 高準確度(數據可信)
🔹2 分 = 中等準確度
🔹3 分 = 準確度較低(數據不太精確)

以 電力碳排計算 為例,其準確度排序如下:
🔹 自行計算的碳排係數(最準確) = 1 分
🔹 區域碳排係數(如台北、桃園之電力係數) = 2 分
🔹 國家或國際排放係數(如台電公告的電力係數,精確度相對較低) = 3 分

評分標準

詳細評分標準如下

項目\等級評分

1分

2分

3分

活動數據

誤差等級 (A1)

連續監測

定期監測

自行估算

儀器校正 

誤差等級 (A2)

每年外校1次以上的儀器量測而得之數據

每年外校不到1次的儀器量測而得之數據 

非量測所得之

估計數據 

排放計算參數

誤差等級 (A3)

自廠發展之排放係數

同業使用之排放係數

製造商提供參數

區域公告參數

國家公告參數

國際公告參數


計算方式

算法就是把每項的A1 X A2 X A3乘起來,最低1分,最高27分,分數越低越可靠,分數越高數據越不可靠

例如:計算「電力」這個項目的數據品質
A1 = 活動數據:通常使用「電表」連續監測:1分
A2 = 儀器校正:「電表」,如果有每年校正:1分
A3 = 排放參數:一般使用「台電公布的碳排係數」:3分


然後把上面相乘1X1X3=3分
至於3分是高還是低?就往下繼續看


數據品質的誤差等級

我們把上面的數據品質分數算出來,看得到幾分,對應下面的表,就可以得到數據等級,1等級最好,3等級代表數據品質較低:

數據誤差分數

(A1 X A2 X A3)

1-9分

10-18分

19-27分

數據評分級等

1

2

3


不過你實際上不會只計算一項,可能有10幾20項,那這不同項目最後怎麼相加呢?

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把分數乘以排放比例,最後加總就好,下面用簡單的表格舉例

範例表格(簡化版):

項目

活動數據

儀器校正

排放係數

品質管理

方式

數據

等級

(A1)

方式

儀器

誤差

(A2)

方式

排放

誤差

(A3)

單一排放

誤差等級

(B)

數據

評分級等

排放

占比

(C)

加權

(B X C)

汽油

油單

2

會計師簽證證明文件

2

國家

係數

3

12

2

20%

2.4

柴油

油單

2

會計師簽證證明文件

2

國家

係數

3

12

2

10%

1.2

天然氣

瓦斯表

1

每年

校正

1

國家

係數

3

3

1

10%

0.3

電力

電表

1

每年

校正

1

國家

係數

3

3

1

60%

1.8

加總 

100%

5.7



排放清冊級別

品質管理權重加總分數

1-9分

10-18分

19-27分

清冊評分級等

1

2

3

由上述案例加權得到5.7帶入屬於1-9分的區間內,故清冊評分等級是1級
代表這個盤查報告書清冊內的數據非常具有可信力,或與實際誤差範圍較小。


不確定性評估

既然知道數據品質有高低,實際數據也會有誤差,那如何量化這些誤差的數值就非常重要了,但這牽涉到一些統計學比較困難,筆者試著將它簡單化呈現
碳盤查當中,做不確定性量化有其步驟,步驟如表
(圖片來源:環境部)
如果去看官方公布的圖,會發現解釋得非常複雜

但實際上也沒這麼複雜,簡單說一般分成「直接測量」與「間接測量」兩種
台灣99%的企業都不會花錢去量測自己的不確定性,所以台灣99%的企業都採用間接測量,畢竟政府都做好了為什麼要花錢是吧
因此直接上網查詢就好了,查詢方式如下:

不確定性

測量方式

1. 直接量測

花錢請專家測量

2. 間接量測

a. 排放係數

不確定行查詢

點我

b. 活動數據

不確定行查詢

點我


其中以「溫室氣體排放係數管理表」為例,打開表會看到政府幫你算好的不確性性
有分成上限跟下限,然後依照表單找到對應的數值直接複製起來就好
類似我們買餅乾時候,重量寫的100g±5g (上限5g&下限5g)。

溫室氣體排放係數管理表,數據截圖


最後就是把不同的項目,透過指定算法,整合成一個結果
例如把電力+汽油+柴油+天然氣+冷媒....等,很多單項的不確定性相加
這個計算方式多數網站都跟教科書一樣寫複雜,除非讀者具備科學頭腦,不然根本看不懂

不過實際上「不用自己去算」,只要上環境部網站下載「溫室氣體盤查表單
然後把上下限資料填一填就幫你算出來了,詳細表單請「點我」去環境部網站下載

但如果有興趣練練數學可以「點我」展開查看計算公式,但建議是不要自己討虐就是了

1. 單一排放源不確定性計算方式

假設有兩種CO₂排放源,不確定性分別是A±a% 與 B±b%

合併的C±c% = (A±a%) X (B±b%)

其中c=√(a²+b²),不過上限跟下限要分開算


2. 多種的不確定性加總

假設你算出很多的單一排放源分別是D±d% 與 E±e%

最後多個單一排放源加總就是直接「相加」就好,而不是相乘

加總總和F±f% = (D±d%) + (E±e%)+(看有幾項通通加起來)

其中f%=√((D±d%)²+(E±e%)²) / E

上網找公式的話你可能會找到下面這種看不太懂得,也提供給大家參考:

公式範例



結語

到這裡,最複雜、最難懂的部分就全部搞定了! 

是不是看起來很難,但實際上很簡單呢

主要就是歸功於政府已經提供了 現成的係數,甚至還有 計算工具,只要按照表單填寫,答案自然就讓Excel給帶出來了,至於網路那堆教科書講了一堆算法跟原理,建議就有時間再回去補課囉。

其實市面上許多碳盤查工具,本質上就是幫你 用更直覺的介面,讓數據填寫更簡單、然後添加一些填寫的防呆功能,例如下拉選單,就一定不會填錯格,但背後的計算方式依然是類似 Excel 公式這樣在計算。只要懂怎麼算,其實回頭看碳盤查就不難,希望這篇簡單的教學,可以幫助所有讀者都讀懂碳盤查當中的「數據品質」跟「不確定性分析」到底在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