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碳費機制日趨嚴格,企業如何有效降低碳排放,成為永續發展的重要課題。台達電子(Delta Electronics)近日發表《內部碳定價報告書》,整理多年來推動內部碳費制度的實務經驗,並探討全球碳費發展趨勢、企業內部碳定價的應用方式,以及台達自身碳定價機制的運作與成效,為業界提供參考範例。
台達電內部碳定價的發展歷程
台達電自 2014 年便開始導入內部碳定價機制,初期在中國生產基地試行,以每公噸 20 元人民幣的價格向事業單位徵收碳費。隨著制度推廣,2017 年將機制擴展至全球營運據點,並將碳價提高至 50 美元/噸。到了 2021 年,台達再度提升碳價至 300 美元/噸,藉此驅動各事業單位積極投入減碳行動。
內部碳費機制的運作模式
台達電採用「內部碳費」(Internal Carbon Fee)模式,對範疇一(直接排放)與範疇二(電力間接排放)進行收費,並將收取的碳費轉入「碳基金」,用於再生能源採購、能資管理與低碳技術研發。例如,透過再生電力匹配計畫與氫能技術導入評估,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
台達電的碳定價策略已展現顯著減碳成效。2021 年實施內部碳費後,次年即成功降低 13.5% 的溫室氣體排放量,2023 年更進一步下降至 39%。此外,台達已達成 RE85(85% 再生能源使用率),並致力於 2030 年前達成 100% 再生能源(RE100)目標。
未來發展
企業導入內部碳費機制,不僅能提前適應台灣 2025 年即將開徵的碳費制度與 2026 年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更能建立長遠的減碳策略。台達電副總裁暨永續長周志宏強調:「內部碳定價的關鍵不在於價格的高低,而在於制度的落地與執行。企業應根據自身營運需求,訂定適合的內部碳價、策略目標與配套措施。」
展望未來,台達電計畫進一步將碳定價機制擴展至範疇三(供應鏈與產品生命週期碳排放),並與供應鏈夥伴攜手推動低碳轉型,強化整體競爭力。
最後
如果想索取《台達電子內部碳定價報告書》,可以到台達的【臉書專頁】留言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