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台灣的能源供應高達 97% 仰賴進口,但作為島國,我們缺乏煤炭與石油資源,這使能源自主成為迫切挑戰。這不僅與全球氣候變遷有關,也涉及企業減碳趨勢、能源供應風險及國防戰略考量。在多重因素推動下,能源轉型成為台灣勢在必行的選擇,核心目標包括減少碳排放、降低能源消耗、減少進口依賴及提升能源效率。
為推動能源轉型並促進綠能產業發展,政府於2016年10月推出「綠能科技產業創新推動方案」,作為「5+2」產業創新計畫的一部分,聚焦「創能、儲能、節能、系統整合」。該方案不僅立足國內需求,也著眼於打造具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吸引投資並創造就業,為能源轉型注入動力。2022年3月,我國政府更進一步發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藍圖」,透過四大策略、兩大基礎及十二項關鍵戰略,推動能源轉型達成2050淨零目標。值得注意的是,淨零並非完全無排放,而是指排放量與減碳量達成平衡。
不過在探討台灣能源轉型政策之前,先了解國際能源發展趨勢再回頭看台灣,或許能更清晰地看見台灣轉型的方向與挑戰。
全球碳中和願景
隨著氣候變遷對生活的衝擊越來越明顯,為了響應巴黎協議減碳追求升溫不超過1.5ºC的目標,國際上響應國家自定貢獻(NDC)目標的國家越來越多,根據WRI 2024年統計,高達94%國家提出NDC,其中有108個國家為NDC設立新的減量目標,佔全球碳排的8成,顯示全球減碳決心非常強烈,未來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資料來源:WRI官網)
而要落實目標,能源部門是否能拖碳轉型就是關鍵中的關鍵,畢竟當前碳排與使用石化能源習相關。然而國際能源署「2023年淨零路徑圖」報告,情況相當不樂觀,若想要落實能源轉型,必須在2030年前落實以下2點:
1. 三倍再生能源裝置容量 |
裝置容量必須提升3倍達到11,000GW |
2. 兩倍能源效率 |
這個比較抽象,以下舉例: 電力設備效率:冷氣冷房能力相同但更省電、汽車效率提升 發電效率改善:發電效率更好的燃料或技術,包含電網配電時候的能源損失(智慧電網)等綜合性因素 |
另外報告指出
- 需要停止石化燃料上游的新投資項目,但既有的不受影響並逐漸減少支持力度,以此來避免因能源供給短缺電價上漲造成的反效果
- 2030年全球再生能源投資總額須達到4.5兆美金,此數字是根據2023年全球再生能源當時投資額達1.8兆美金去推估投資金額與獲得成效去反推的,這意味著全球再生能源投資總額在2030年相比2023年再增加2.5倍左右才能達成目標。
從COP會議看國際趨勢
COP是《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締約國會議,是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重要平台,會議期間將討論國際間氣候相關的趨勢和挑戰。以下將針對最近兩屆的會議,即COP28與COP29的重點議題進行整理和分析。
COP28 阿聯和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重點整理 |
||
現今能源脫碳化 |
甲烷 |
能源系統 |
石油與天然氣減少 燃媒轉型 建築、水泥減碳納入重點 循環經濟推動 船舶燃料轉型 永續航空燃料使用 含氟氣體減量 |
減少甲烷排放 制定標準語鼓勵措施 其中美國帶頭宣布減少80%甲烷排放,被稱為破天荒的史詩級里程碑。 |
三倍再生能源裝置容量 兩倍能源效率 核能被列為解決暖化的主要技術 |
未列入決議文,但有多國簽署: 1. 三倍核能倡議:22國家簽訂此倡議,將有助於全球淨零目標達成 |
COP29 亞塞拜然 重點整理 |
||
強化脫碳 |
NDC |
碳信用(碳權)交易 |
新電力系統 電網去碳 製程電氣化(500度以下) 低碳鋼鐵、水泥納入重點 |
NDC 締約國將被要求提出新版NDC,且必須年年更新 |
碳交易系統達成協議,允許用碳權抵消碳排。 但詳細系統、運作方式、結構、確保透明度等還再敲定當中 |
最重要的就是 一、碳權交易,雖然達成協議,但也有一些質疑聲音。 1. 優點:在碳交易框架下,可以給開發中國家帶來資金上的投資。 2. 缺點:專家擔心各國會因碳交易就不真正的去減排,反而直接用買的來掩蓋。 缺點:已有多起「假碳權」案例,假碳權產業鏈查證困難,詳細可參考【這篇】。 二、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氣候變遷將導致自然環境破壞、生物多樣性流失等,需要締約國注意 |
||
擔憂: 歐盟CBAM帶動全球碳貿易壁壘,已開發國家都陸續制定自己版本的CBAM,成本的增加不利於投資開發中國家的綠色經濟。 |
總結而言,從COP會議的討論與決議中,我們清晰地看到了國際能源轉型的趨勢。無論是COP28提出的「三倍化再生能源裝置容量」與「兩倍能源效率」目標,還是COP29對電氣化製程、低碳材料以及碳交易機制的重視,都顯示了全球加速推進能源轉型的決心。同時,發展中國家在這一轉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國際社會通過技術創新與資金支持,試圖縮小資源與能力的差距,碳權交易也有助於將資金注入開發中或新興國家,推動全球合作。
然而,氣候資金分配的分歧仍是個大問題,每一屆的COP都在吵錢的問題,從2015年巴黎COP21至今相關爭議始終未解,而碳交易機制雖然達成協議,但透明性及運作方式有待驗證,好在各國在持續的合作與對話中逐漸摸索出平衡點,在減排與經濟發展之間逐漸找到合適路徑。可以預見,未來的國際氣候會議將繼續圍繞能源轉型方向前進,畢竟「解決能源議題就是解決減碳議題」。
臺灣淨零路徑
國際間針對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的相關會議已經進行至第29屆,規範要求與各國承諾逐年加深。要實現巴黎協議中將全球升溫控制在2°C以下的目標,能源問題無疑是核心關鍵。能源是目前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也是全球暖化的根本原因。因此,國際社會的焦點集中在提升再生能源使用、提高能源效率,以及發展低碳技術與碳交易機制。
我國作為地球的一份子,自然也要緊扣全球趨勢全面推動能源轉型,尤其台灣在2023年3月,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旗下的出口信用機構,將台灣從「開發中國家」名單中移除,正式納入「已開發國家」行列。這不僅代表台灣經濟發展穩定,也意味著台灣在參與國際經貿或氣候議題中,將面臨更高的責任與標準,尤其是減碳承諾與經濟援助的要求。
因此台灣也計畫緊扣全球趨勢,全面推動能源轉型,積極為全球淨零目標貢獻力量。為了達成此目標,台灣依據國際趨勢發布了《台灣淨零路徑圖》,該路線圖明確規劃了台灣的能源政策與碳排放減量措施,透過淨零路徑可以一窺台灣為台的能源布局。
-
路徑預測圖
我國晉身已開發國家也代表著台灣百多依賴能源或勞力密集賺取金錢,轉向以金融、服務、科技、高附加價值前進,從2005年以來,我國溫室氣體與經濟成長脫鉤,GDP成長了64%但碳排放密度卻像降了34%,而溫管法修正將有助於國家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政府也公布了路線圖,詳細如下。
(資料來源:國發會)
-
能源轉型規劃
俗話說解決能源問題就解決碳排問題,我國也同時公布2050的電力目標路徑,即是能源轉型規劃表,詳細如下:
(資料來源:國發會)
其中筆者幫忙劃出重點如下表:
重點1 電力去碳 |
使用的電力也必須是淨零 |
再生能源達60-70% 氫能9-12% 火力+CCUS達20-27% 抽蓄水力1% |
重點2 負排放技術 (CCUS) |
負碳技術及自然碳匯是淨零目標的最後一哩路 |
碳的概念指的是移除二氧化碳的量超過排放的量,在技術層面主要集中於碳捕捉、再利用與封存(CCUS),以及透過碳匯來達成這一目標。 |
重點3 氫能 |
因應無碳燃料需求氫能在路徑當中絕對是最重要但也最容易被忽視的重點 |
用於產業零碳製程原料、運輸與 發電無碳燃料等面向 也計畫步布建氫能之接收、輸儲等基礎建設及氫能利用系統。 |
-
路徑目標(by年)
台灣公布的路線圖當中會從建築、運輸、工業、電力、負碳技術五的領域下手,每五年設定一個目標節點進行推動,詳細目標節點如下。
建築 |
綠建築及家電能效 |
2030年 |
公有新建築達建築能效1級或以下 |
2040年 |
50%既有建築物建築達建築能效1級或以下 |
||
2050年 |
100%新建築物建築為近零碳建築 85%既有建築物建築為近零碳建築 |
||
運輸 |
改變運輸方式及運具電氣化 |
2025年 |
35%市區公車為電動車 |
2030年 |
100%市區公車為電動車 30%電動車市售比 35%電動機車市售比 |
||
2035年 |
100%電動車市售比 100%電動機車市售比 |
||
工業 |
提升能效與燃料轉換 |
2030年 |
製造業汰換製程設備 製造業15%電力使用綠電 營業場所100%LED燈 空調優化 |
2040年 |
示範性導入低碳製成(氫能) |
||
2050年 |
全面導入低碳製成 產業全面汰換設備 |
||
電力 |
再生能源+新能源 |
2025年 |
不興建燃煤電廠 |
2030年 |
40GW風力發電 |
||
2035年 |
100%智慧電表% |
||
2040年 |
燃煤、燃氣電廠導入CCUS |
||
2050年 |
60%再生能源發電比 100%智慧變電所達 |
||
負碳 |
碳捕捉+碳匯 |
2030年 |
示範技術 |
2050年 |
普及技術 |
(資料來源:國發會)
臺灣淨零策略
我國2050淨零排放目標將透過「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和「社會轉型」四大方向,以及「科技研發」和「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來推進,並結合「十二項關鍵戰略」,針對能源、產業和生活等領域制定行動計畫,全面落實淨零轉型的目標。
(資料來源:國發會)
相信常常接觸永續產業大家一定很常看到這張圖,但多數通常僅是簡單說明,關於每個策略與基礎的子項目都選擇忽略,筆者這邊用表格整理給大家,希望幫大家更容易掌握台灣淨零轉型,詳細整理如下表:
4大策略2大基礎 (及97項措施)
台灣2050淨零轉型 四大策略+二大基礎 |
|||||
轉型 策略 |
能源 轉型 |
3大策略 9項措施 |
|||
打造零碳能源系統 |
|
||||
|
|||||
|
|||||
|
|||||
|
|||||
提升能源系統韌性 |
|
||||
|
|||||
開創綠色成長 |
|
||||
|
|||||
產業 轉型 |
製造部門 |
製造部門 3大面向 11項措施 |
|||
製程改善 |
|
||||
能源轉換 |
|
||||
循環經濟 |
|
||||
商業部門 綠建築 |
商業部門 4大面向 10項措施 |
||||
設備或操作行為改善 |
|
||||
使用低碳能源 |
|
||||
商業模式低碳轉型 |
|
||||
綠建築 |
|
||||
住宅部門 |
住宅部門 4大面向 8項措施 |
||||
新建建築 |
|
||||
既有建築 |
|
||||
家電設備 |
|
||||
減碳技術 減碳工法 |
|
||||
運輸部門 |
運輸部門 住宅部門 3大面向 10項措施 |
||||
運具 電氣化 |
|
||||
人本 綠運輸 |
|
||||
私人汽機車管理 |
|
||||
生活 轉型 |
零浪費低碳飲食 |
|
|||
使用取代擁有 |
|
||||
淨零循環建築 |
|
||||
低碳運輸網絡 |
|
||||
全民對話 |
|
||||
社會 轉型 |
落實公正轉型及公民參與 |
|
|||
治理 基礎 |
科技 研發 |
低碳 |
|
||
循環 |
|
||||
負碳 |
|
||||
永續能源 |
|
||||
社會科學 |
|
||||
氣候 法治 |
氣候 |
|
|||
能源 |
|
||||
氫能 |
|
||||
建築 |
|
||||
運輸 |
|
(資料來源:國發會,無限永續整理)
12項關鍵策略
要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現有的技術和政策仍不足,因此需要在四大策略基礎上規劃《十二項關鍵戰略》,以整合跨部會資源,支持所有參與的個人、企業及非政府組織。這些戰略將針對能源、產業和生活轉型政策中的十二個重要領域制定行動計畫,以因應未來國際協議及我國的全球定位,同時展現具體的實現路徑與前景。
而12項關鍵策略包含: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電力系統與儲能、節能、碳捕捉利用及封存、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資源循環零廢棄、自然碳匯、淨零綠生活、綠色金融、以及公正轉型。
(資料來源:國發會)
台灣能源現況
雖然浩浩蕩蕩推出一系列策略以及戰略,但台灣目前能源狀況可不樂觀,首先臺灣就是台灣能源過度依賴進口,超達97%的能源依賴進口,自產能源僅3%,再能源來消費過度集中製造業以及運輸業,長時間以來都這樣,短時間內要改變這個習慣難度恐非常高,再來台灣作為島國沒有鄰國可以輸送電網,從能源產生到電網穩定都需要靠自己,可預期的台灣未來能源轉型會遇到許多挑戰,除了資金也會需要大量的技術支援。
能源自主率與消費概況
國內能源消費 |
電力消費 |
|
工業部門 |
57.2% |
55.3% |
運輸部門 |
16.7% |
18.6% |
住宅部門 |
8.6% |
17.5% |
服務業部門 |
7.9% |
6.7% |
其他 |
9.7% |
1.9% |
112年能源供給 |
||
進口能源 |
12,720 |
96.7% |
自產能源 |
439 |
3.3% |
單位:萬公秉油當量 |
(台灣112年能源統計手冊)
能源供給現況
(台灣112年能源統計手冊)
而細分台灣能源使用(上圖)會發現,無論是電力還是能源,主要集中於製造部門。雖然石油在工業部門的使用量看起來不高,但「非能源消費」大多仍與工業有關。非能源消費指的是化石燃料或其他能源資源用於原材料生產或非燃燒用途,例如石化、化工產業中的塑膠、肥料、化學品製造,或建材原料生產等。儘管非能源消費未直接排放二氧化碳,但以產品生命週期角度來看,他們從生產、使用到廢棄所產生的碳也不可忽視,因此台灣在推動材料循環、提升製程效率與研發替代材料方面,也需要同步家把努力。
台灣減碳的成效(208個國家或地區排行)
即使台灣能源轉型與減碳難度相當高,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但政府已率先提出目標與策略,展現了推動變革的決心。作為一個高污染的島嶼,台灣的進步空間相對較大,畢竟考0分得比考90分的更容易獲得進步獎,而我們也正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2023年,台灣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已比2005年減少10%,相較於2022年的減少8%,在短短一年內實現了顯著的減碳幅度,全球減碳排名達到第44名持續進步中,這一成果值得肯定與鼓勵。
國家 |
2022溫室氣體成長率 (對比2005年) |
2023溫室氣體成長率 (對比2005年) |
2023 排名 |
2023年 全球排碳量占比 |
英國 |
-39.59% |
-43.63% |
7 |
0.72 |
芬蘭 |
-34.59% |
-41.06% |
8 |
0.08 |
西班牙 |
-32.66% |
-36.97% |
11 |
0.54 |
丹麥 |
-34.58% |
-36.70% |
12 |
0.08 |
荷蘭 |
-27.19% |
-31.90% |
18 |
0.28 |
瑞典 |
-29.35% |
-30.78% |
19 |
0.09 |
德國 |
-22.54% |
-30.69% |
20 |
1.29 |
法國 |
-23.36% |
-29.00% |
22 |
0.73 |
日本 |
-20.97% |
-25.72% |
24 |
1.97 |
美國 |
-15.12% |
-16.32% |
37 |
11.25 |
香港 |
-20.16% |
-15.66% |
38 |
0.08 |
波蘭 |
-3.45% |
-11.58% |
42 |
0.69 |
台灣 |
-7.81% |
-10.10% |
44 |
0.58 |
南非 |
-3.05% |
-5.04% |
49 |
0.99 |
紐西蘭 |
-4.71% |
-3.77% |
54 |
0.16 |
挪威 |
-2.37% |
-3.27% |
55 |
0.11 |
澳洲 |
-1.60% |
-1.11% |
57 |
1.08 |
加拿大 |
-0.76% |
-0.44% |
58 |
1.41 |
墨西哥 |
10.10% |
14.03% |
77 |
1.34 |
韓國 |
16.56% |
14.03% |
78 |
1.23 |
泰國 |
20.34% |
19.87% |
83 |
0.83 |
俄羅斯 |
20.54% |
22.87% |
91 |
5.05 |
巴西 |
26.63% |
26.79% |
96 |
2.45 |
馬來西亞 |
42.70% |
47.04% |
123 |
0.61 |
新加坡 |
42.76% |
47.61% |
125 |
0.14 |
伊朗 |
47.44% |
53.00% |
134 |
1.88 |
巴基斯坦 |
63.31% |
62.18% |
146 |
1.01 |
菲律賓 |
62.93% |
70.68% |
158 |
0.48 |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
72.08% |
72.20% |
161 |
0.51 |
沙烏地阿拉伯 |
72.18% |
76.16% |
164 |
1.52 |
印尼 |
77.48% |
84.79% |
173 |
2.27 |
土耳其 |
82.66% |
84.97% |
174 |
1.15 |
中國 |
85.07% |
94.65% |
182 |
30.1 |
印度 |
83.75% |
94.90% |
183 |
7.8 |
伊拉克 |
121.77% |
120.24% |
194 |
0.68 |
越南 |
109.12% |
131.41% |
200 |
0.99 |
資料來源:歐盟JRC 無限永續整理
企業該如何因應
一言以蔽之:「跟著風向走,站在風口上的豬也能飛」。
不必追求一夜成名,但也絕對不要逆風而行。
作為一個企業,當我們看到全球減碳的趨勢已經成形,歐美等先進國家紛紛在減碳上取得相當高的比例;當我們看到全球加速發展再生能源裝置、並提升能源效率,當我們看到俄烏戰爭後各國對電網韌性與能源自主的高度重視;當我們看到台灣的能源現況與轉型策略。看了這麼多,企業最基本的做法就是與政府和國際步伐同步,積極配合現行與未來的減碳政策和相關措施,例如配合減碳、更換設備或LED、導入節能監控系統,必要時還可以申請申請政府的補助降低壓力,但應避免與主流風向背道而馳。
對於有前瞻眼光的企業,筆者也建議應更主動投入政府推動的能源轉型政策與戰略目標。例如,可以投資地熱、小水力等多元再生能源,針對製造業和住商產業這些碳排放大戶開發節能產品,或者積極參與國內外的綠電市場與碳權交易市場,深入耕耘相關領域,無論你是各行各業的誰,都一定可以找到一個適合你的角色,可能是某個綠能設備零件供應商、可能是技術開發者、可能是顧問也可能是提供商業服務的人。
不過還是要補充一下,企業在投資綠能相關領域應該量力而為並且先做功課或與顧問公司討論,轉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台灣再生能源面對的挑戰還很多,例如我們看到媒體常說我國2022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已經達到25%,但細看台灣再生能源電力供應比例可能只有10%,其原因在於再生能源並非穩定的能源,時有時無且早晚供電落差大,過多的再生能源會導致電網不穩定,而火力緊急供電需要好幾小時,核能也需要1~3天,隨著再生能源投入的廠商越來越多,電網不穩這顆可預期的未爆彈有一天會爆發,台灣缺不缺電的話題時不時地上電視媒體炒作,實際情況是台灣目前不缺電,但缺的是穩定的電(基載電力),只要一個燃煤機組故障就全台跳電,或許,儲能也是企業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也說不定。
結語
台灣的能源轉型之路可預期的會是困難重重,但走得慢比不動好,作為一座科技島,台灣的科技進步來自於需求的驅動,而眼下這個需求正是全球拚減碳的趨勢。
臺灣大比例的火力發電也是全世界公認的髒電,在減碳趨勢興起的當下,企業苦尋乾淨的電卻未果,雖然病急胡亂投醫並非好事,但以國家角度來看,這麼多企業急尋並非是壞事,畢竟需求是創新之母,台灣比其他國家更迫切需要減碳,也意味著台灣有足夠的土壤與潛力可以發展,無論是綠能投資還是碳匯經營,或許真的會發展出一個不亞於台積電的全新產業鏈,讓台灣不僅是一個科技島,更成為一座綠能科技島。
最後工商一下,若有碳匯場域經營,或能源、減碳相關疑問,都歡迎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