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電動車在我們生活中越來越普及,無論是汽車、機車、還是公車,幾乎隨處可見其身影。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最新報告,全球電動車市場持續蓬勃發展。2023年,全球共註冊了約1,480萬輛電動車,佔全球汽車銷量的18%,較2022年的14%有所提升,預估2024年整年全球電動車銷量可達到約1,700萬輛,佔全球汽車銷量的五分之一以上。
從銷量可以看出來,全球電動車的發展已經趨於成熟,駕駛體驗上也獲得不錯的反饋,電動車無論在馬力、動力、還是安靜程度上駕駛體驗都比傳統汽車來的好,而且電動車也是環保的代名詞,舉多國家法規都有利於電動車的銷售,所以銷量的成長並不讓人意外,儘管電池以及耐用度仍然是被詬病的地方,但這不影響電動車是未來的主流。
然而,大家有沒有想過電動車是真的環保嗎?
電動車環保嗎?
相信大家一定看過很多類似的報導:「電動車其實不環保」這類聳動的標題,例如製造過程中的碳排比燃油車高、台灣使用火力發電沒有比較乾淨...等文章,但這類文章如「台灣發的電很髒,所以電動車對節能減碳沒幫助」的結論,其實並不正確。
無論是從什麼角度去看,電動車對於節能減碳的幫助都不用懷疑,電動車就是減碳的代名詞,對於減碳是絕對是有幫助的,即使製造時候的碳排量比較高,但我們在做ISO 14067產品碳足跡時,看單一產品的碳排放不是只看製造階段,我們會拉長到生命週期的角度去看,包含原料開產、製造、運售、使用、到回收,所有階段都會去評估對環境的影響力,如果把生命週期的使用階段也考慮進去,購買傳統燃油車的消費者開車在路上跑的碳排,也會被算進去產品碳足跡內,因此即使電動車在製造時碳排高出不少,但長期來看碳排仍是比燃油車少很多的。
因此電動化載具對節能減碳的助力是不用去懷疑!
但我們要思考的是「環保」的定義是什麼?難道環保的範疇僅限於「減碳」?
環境的汙染
電動車的製造,特別是電池生產,涉及大量重金屬(如鋰、鈷、鎳)的開採和提煉,會對環境產生重大的影響,不要說製造了,光是原料提煉的過程與排放就不環保了,碳排放什麼也先不要計算,光這些金屬生產地對環境的污染與破壞,例如開採的礦渣,就會造成水資源破壞、土然及溪流的汙染、環境毒素..等,合法的都難以處裡更何況通常製造都在開發中國家,法規不完善或非法排放猖獗,對生態的衝擊都是大家看不到的。
而回收也是一個問題電池的回收步驟多成本高,而技術一直都不是問題,而是經濟誘因問題答,說白話一點就是麻煩且無利可圖,或許未來會有新的回收方式,但目前為止回收率並不高。
因此我們在討論環保問題時候,還是要看你對環保的定義是什麼?
如果是要落實淨零碳排,電動車確實比較有效,但節能減碳不完全等於環保
你以為的環保並不環保
談到環保議題,一定要更全面的去思考,並不是僅聚焦於減碳,例如太陽能與電動車類似,對於減碳的幫助無庸置疑,但製造過程也是高污染產業,大量不可回收的化學與廢棄物,回收也非常困難。
另一個案例是紙吸管,塑膠吸管最被人詬病的就是無法被分解,因此近年流行起紙吸管,但大家不知道的是,紙張本身要砍樹木先不說,光製造過程中消耗大量的水資源與電力,不但對水資源環境衝擊也大,碳排更是比塑膠吸管多出3倍,畢竟塑膠吸管製造能耗很低,步驟簡單,使用原料少而單一,因此紙吸管無論在碳排放還是製造成本都是比較高的。
沒有真正的環保
但這邊不是鼓勵大家使用塑膠吸管
即使紙吸管碳排更高,但塑膠吸管不能被生物分解,也會對海洋生物造成汙染是事實。電動車也是,從產品生命週期下去評估,製造時後的碳排或許更大,不過使用階段卻是比較乾淨的,況且使用電動車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讓汙染集中!
目前全世界都在發展CCUS,即是碳捕捉技術,試想是在發電廠排放廢氣時候就順便過濾二氧化碳容易,還是裝在全體汽車上面去過濾二氧化碳容易?
答案似乎不用我多說,發電廠統一處裡無論是在效率還是成本都會比較有優勢。
我們不可否認的是,當今全球暖化的罪魁禍首被公認就是溫室氣體,而現階段控制升溫並減少碳排才是各國最優先的事項,電動車作為減碳的代言人,其發展趨勢已經不可逆轉,但他對其他環境面的衝擊也是需要被考慮進去的,也就是說環保要看你從什麼角度下去看。
結語
無論產品再環保,想要真正的環保,還使要回歸使用習慣與慾望上面,比起討論哪一種吸管材質比較環保,不如直接討論吸管究竟是不是一個必需品。若只是要達成「把飲料送入口中」的任務,就沒有其他做法?而台灣速食店最近的做法可以給大家一個反思,他們直接把飲料蓋改用開蓋方式去飲用,就是改變消費者習慣的良好範例。只要習慣不改,即使塑膠吸管明天起就從地球消失,我保證海洋的塑膠垃圾有一天還是會從另一個產品以不同的形式出現。
而我們習慣就是指民眾在消費時候本身就要帶入環保觀念,如不要頻繁更換產品、延長產品使用壽命等,繼續使用還能用的產品,可能都比你現在馬上去換一個節能產品來的環保,畢竟大多數產品使用時並沒有汙染,反而都是製造跟廢棄時候有汙染,即使產品標榜多低碳,都沒辦法比不製造來的低,環保是一個習慣也是個生活的態度,需要大家從生活中去實踐。
最後
如果您對產品碳盤查,或產品生命週期評估有興趣,都歡迎聯繫我們
想了解更 多生命週期或碳盤查相關的內容,可以參考【這篇文章】